“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一項關鍵舉措。探讨了為什麼要大力使用戰略科學家、什麼是戰略科學家、如何培養戰略科學家等重要問題,這些探讨有利于為戰略科學家的支持、使用、培養形成更廣泛的共識和設立更精準有效的政策措施。在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主要戰場的今天,應當加快改革步伐,為戰略科學家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創造更好條件。同時應通過制度設計充分支持青年科學家成長,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
在2021年9月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要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的重要命題,明确要求“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這對于我們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科教界,我們有必要深入探讨為什麼要大力使用戰略科學家、什麼是戰略科學家、如何培養戰略科學家等重要問題。
0 1 為什麼要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
在這個時間節點提出“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與我們現在所處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國内國際環境條件緊密相關。目前至少有4類突出的實際情形需要兼具深厚學術造詣和長遠戰略眼光的科學家做出實質貢獻。
首先,當下中國經濟發展正處在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關鍵階段。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就是創新驅動。這種轉變意味着在當前和未來,迫切需要有更多科學新發現、技術新創造突破現有的技術水平,需要這些新發現、新創造走出學術象牙塔,進入廣闊的社會生産領域,引領企業在全球創新和産業鍊分工中占據關鍵位置。我們需要一批兼具深厚科學研究能力和出色技術轉化眼光的科學家主導這種科技創新活動,這些科學家需要自身有足夠的科研功底,也要有戰略眼光找到現有技術水平的關鍵點和突破點,并且能夠組織領導團隊将實驗室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産力。
其次,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硬件條件、人才儲備、科研環境,經過過去幾十年的不斷發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顯著進步。但在科技發展最前沿的領域,仍然面臨許多挑戰。尤其是在基礎研究方面,與美歐等發達國家比仍然底子薄、頂尖科學家少,解決關鍵科學問題、開拓新方向新領域的突破性科研成果稀缺。
雖然基礎研究往往需要很長時間的潛心鑽研,且一般并不直接解決“卡脖子”的工程技術問題,但其關鍵成果極具颠覆性,有時能以全新的方法解決核心問題,進而開創新的行業産業,使一個國家在新領域長期具備領先優勢。
當前,需要一批頂尖科學家專注在科學問題上,他們不僅對所研究領域要有全面深入的認識,更要具備開拓學科最前沿的戰略眼光和創新精神;不是隻會跟随已有的發現、應用已有的技術做實際意義不大的重複性研究,而是能在基礎研究領域做出真正原創性、開拓性的成果。
再次,當前世界範圍内科學技術的發展正在進入空前活躍時期。信息科學、生命科學、新材料、新能源等多個重要領域正在醞釀新的科技突破和産業變革。氣候變化、突發疫情、糧食安全、人口老齡化等全球共同面對的重大社會問題迫切需要科技發展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在這種背景下,需要一批戰略科學家參與頂層設計,前瞻性地把握新一輪産業技術革命的特征,提前布局促進關鍵技術研發、發展新興戰略産業,為全球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提供中國方案、中國智慧。
另外,随着中國邁入新的發展階段,科技創新在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的各個方面都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更好發揮體制優勢建設創新型國家,迫切需要一批科學素養深厚、視野開闊、組織合作能力強的科學家參與到科技政策設計、研究機構管理、高端智庫建設、國際科技合作等具體工作中來。
我們在科技領域目前急需解決的很多問題,包括科技評價體系還不适應發展要求、科技創新力量還需更優布局、科學教育體系還需着重提升、科研機構過度行政化現象還需進一步改革等,都需要具備一線科研實踐經驗、知道科研工作者實際需求、且有宏觀統籌和戰略規劃能力的科學家深度參與解決。
02 什麼是戰略科學家
現在所處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國内國際環境條件要求有一批科研功底雄厚、能夠深刻認識國家科技發展現狀和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具備大局觀和前瞻性的戰略科學家,要求這些科學家以戰略眼光規劃、領導、參與技術創新轉化、基礎前沿研究、科技政策制訂和科研管理改革等事務。一個随之而來的關鍵問題是究竟什麼樣的人才、什麼樣的特質能夠滿足我們對戰略科學家的期待和需求?
無論是解決哪類問題的戰略科學家,最關鍵、最核心的特質仍然是科學家,而且需要是傑出的科學家。現代科學技術有高度的專業性,無論是做出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還是方法新創造,都需要深入了解學科前沿的專業知識,實打實地做出可信的成果、解決實際的問題、提供有力的方法工具。參與科技政策制定、研究機構管理,更需要了解一線科研活動的實際情況和國内外前沿科技的最新進展。
從曆史經驗看,無論在中國還是外國,做出過傑出貢獻的戰略科學家普遍都有極高的學術水準。例如深度參與制定新中國第一個中長期科學技術規劃(即《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奠定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基礎、對中國技術科學事業做出過全面貢獻的錢學森先生,在空氣動力學領域就有一流的學術成就,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求學、任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導美國科技管理體系建設、撰寫過《科學:無盡的前沿》報告的萬尼瓦爾·布什(VannevarBush),是計算機和信息科學的開創者之一,曾長期在麻省理工學院求學、任教并承擔學校管理工作。
在本身是傑出科學家的基礎上,戰略科學家還應有廣闊的學術和社會視野,對研究領域有前瞻性、預見性的學術洞見。站得高才能望得遠,戰略科學家需要較為廣泛地了解多個科學領域在全球範圍内的研究現狀,通過自身長期學術訓練和研究建立起獨到的科學品味,能夠分辨哪些研究方向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這是他們能夠帶領團隊做出成就的關鍵特質。
緻力于實現生産技術突破、參與科技政策建議和科技管理改革的戰略科學家還應該對經濟社會發展有全局認識,能夠将科技發展目标與我們的現實國情、科技發展現狀相結合,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劃、建議,心中既有前瞻性、先進性的遠景目标,也有邁向這個目标的合理方法步驟。
戰略科學家還應該具有傑出的交流、組織、協作的能力。目前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是不同學科門類的前沿領域高度交叉融合,開展科技攻關、拓展科技前沿的工作一定需要同其他人交流合作,需要有協調、組織研究團隊的能力。
在參與科技政策制定、科技成果評價等工作中,更需要戰略科學家跳出自己團隊、機構的利益牽扯,不搞“小圈子”,不搞“一言堂”,而是要從科技進步的客觀事實出發、從國家發展的戰略大局出發,既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又通過合作貢獻集體智慧解決科技領域我們面對的難題。
03 如何培養戰略科學家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這說明國家對于戰略科學家的需求不是一時一地的臨時舉措,而是要形成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的全面、合理的長期制度。如何培養戰略科學家?從對戰略科學家的期待和他們應該具備的特質出發,至少有4個方面應該重點關注。
一是要繼續堅持對科學技術事業的高度重視,要利用各種方法、統籌各種資源,進一步在全社會促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崇尚科學的風尚,進一步為科研人員提供相對優裕的物質生活條件和健康活躍的學術生态環境,讓更多青少年心懷科學夢想、願意從事科學研究事業。
二是要從戰略高度出發更加重視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着重提升科學教育體系。戰略科學家首先是傑出的科學家,國家應該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在全球範圍内繼續吸引有真才實學、綜合素質優秀的科技人才,完善教授預聘制度,通過相關領域國内外專家共同參與的辦法為留學人才、國内培養人才、外籍優秀人才提供同等、公平的機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在全球範圍持續吸引高端科技人才的同時,也要在人才評估制度方面做針對性地調整,充分調動、發揮高端科技人才潛力,建立起完善獨立且與國際接軌的科學教育體系,要在一段時間後做到在不依賴出國深造的前提下,不斷培養世界級的科學領軍人才。
一個值得着重強調的方面是,在培養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方面,我們應當更加注重人才獨立性的培養,在科研單位、尤其是頂尖大學和科研院所中應當通過制度改革盡量避免“近親繁殖”。人才流動可以顯著加強學術觀點交流碰撞、活躍學術氛圍,進而促進優秀青年人才更加自由地進行科學探索和技術創新。而長時間的“近親繁殖”必然造成研究機構的水平下降和封閉保守,不可能實現培養世界級科學領軍人才的目标。
三是應充分利用重大科技任務實踐鍛煉有潛質的青年科學家。在國家重大研究計劃、戰略性國際合作項目等重大科技任務實踐以及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的研究工作中,應注重培養優秀青年科學家。通過國家科研經費傾斜以及引導社會資金更多參與支持科學研究等方式,對綜合素質突出的年輕人提供足夠的長期穩定支持,鼓勵他們承擔重大研究計劃中的關鍵科研項目。
通過重大科技任務的實踐,讓優秀青年科學家有動力在學科最前沿研究探索、有機會同國内外最頂尖科學家交流學習、有保障能安心坐“冷闆凳”專注于重大科技問題。參與重大研究計劃、“大兵團攻關”的研究經曆也會提升年輕人系統分析科學問題、組織協調合作團隊、在未來主導重大研究項目的能力。
四是中央和地方的相關部門,應該依據戰略科學家的特點,為有潛質的青年科學家提供精準有效的培訓機會、工作機會、創業機會,對他們減少一些功利性的評價、多一些包容和耐心,邀請科學素養深厚、視野開闊、全局觀念和組織合作能力強的科學家更多參與到科技政策制定、科技管理改革等工作中。
例如為了加深學術素養、開拓國際視野,想辦法讓一些優秀的青年人才有跟随全球最頂尖科學大師學習的機會,并且充分利用這些經曆提升科研、教育工作;為了提高對生産實踐中技術現狀的認識,以及提高将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社會生産力的能力,就應該重新思考科技企業、學術機構以及科技投資機構之間的合作模式,結合國際先進經驗和本地實際情況,建立新的産學研合作框架;為了提升在科技規劃方面提供戰略意見的能力,應該考慮增加有潛質的科學家參與相關工作的機會,建立科技顧問機構,組織更多政府管理部門、科技企業與科學家之間的溝通探讨。
來源:科技導報
作者:張赟、王小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