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築牢立德樹人根本 面向國家戰略關鍵——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高松

發布者:徐洪菊發布時間:2022-11-08浏覽次數:60

      ◇“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山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到校合同金額、進賬金額均超過“十三五”總和,其中,超五成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

◇“預聘-長聘”制度的核心理念是,吸引和支持有學術潛力的青年學者,讓他們專注發展新的學科與研究領域和方向,塑造學科與院系的未來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孫中山先生1924年手創中山大學前身國立廣東大學,親筆題寫校訓,強調學生要以“振興中華”為己任。中山大學已發展成為擁有“三校區五校園”、文理醫工農藝綜合發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2017年和2022年兩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名單中,中山大學均有11個學科入選。學校在辦專業中,100%入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10個專業入選強基計劃,11個學科專業入選AG真人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總數位居全國第四。

作為紮根粵港澳大灣區的知名高校,如何在紮根中國大地,辦世界一流大學,在人才培養、服務國家戰略中貢獻“中大力量”,《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高松。

培養學生引領未來的能力

《瞭望》:高校隻有抓住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才能辦好,才能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聚焦主業,中山大學的人才培養思路是什麼?

高松:“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學。”如果把大學比作工廠,那麼大學的“産品”就是人才。中山大學這樣的學校,要為黨和國家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呢?這是我和同事們在積極思考探索的問題。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教育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其實有非常明确的答案,那就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面對未來世界的多樣性和不确定性,培養堪當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要讓學生具備引領未來的能力。

教育是用今天已有的知識培養明天的人,用已知的技術培養要解決未來未知問題的人才。這就要求教育超越現實限制。首先要培養學生具備強大的自我學習能力。未來的不确定性需要學生自己去探索。其次要培養學生具備強大的思想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未來要不斷發現新問題,實現新突破,産生新創造,必須在不斷思考、探索和質疑過程中完成。最後要培養學生在真實世界裡采取有效行動,知行合一。學習和思考固然重要,可最終改變世界還要靠實踐與行動。

關鍵是,要讓學習力、思想力、行動力三者相乘産生創造力,這是我們期望學生具備的核心能力,這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引領未來。

沿着這樣的人才培養思路,借鑒國内外高校的實踐,我們在今年的學校春季工作會議上提出,“加強基礎、促進交叉、尊重選擇、卓越教學”十六字人才培養理念,聚焦培養學生的學習力、思想力、行動力,以學生的成長為中心,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激發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紮紮實實加快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黨和國家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和能夠引領未來的人才。

營造争做“大先生”的事業氛圍

《瞭望》:建設一流大學關鍵在人才培養,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中山大學在激發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上有什麼計劃?

高松:“師者,人之模範也。”随着信息化不斷發展,知識獲取方式和傳授方式、教和學關系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這對教師隊伍能力和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對大學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我們将繼續完善教師人事制度,優化校内管理和環境,激發教職員工的主動性與創造性,讓不同系列的教職員工都有明确的發展通道。按照“适度規模、優化結構、注重質量、追求卓越”的基本原則,努力實現“近者悅、遠者來”,讓中山大學成為有志于高等教育事業的各類人才心之向往的地方。

在前期發展基礎上,我們将繼續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從四方面探索和優化引育人才環境,營造争做“大先生”的事業氛圍。

第一,繼續将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擺在第一位,通過健全長效工作機制,進一步落實和完善人才引進和管理流程,進一步優化人才成長生态環境。

第二,建立教師分系列聘任體系,為不同系列教師提供有預期的職業發展路徑。

第三,完善教師評價改革,突出質量導向,堅持分類評價和代表性成果評價,突出教育教學實績,把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作為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引導教師上好每節課、關愛每個學生。

第四,深化教師聘用機制改革,推動建立與國際接軌并符合中山大學實際的教研系列預聘-長聘制度,并做好與之前制度政策的銜接,同時處理好和其他系列教師的關系,健全學院學術分委員會,充分發揮其在人才引進方面的作用。

“預聘-長聘”制度的核心理念是,吸引和支持有學術潛力的青年學者,讓他們專注發展新的學科與研究領域和方向,塑造學科與院系的未來。因此,要給預聘的青年學者創造充分和良好的學術發展條件,包括為他們提供科研啟動經費與實驗室空間,賦予他們招收培養研究生的資格等。

下一步,我們将考慮采用教師集群招聘、設立冠名基金、冠名講席教授、冠名特聘教授、冠名青年學者等形式,吸引卓越人才。

推動學校高質量内涵式發展

《瞭望》:今年中山大學春季工作會議上提出“穩步紮實推進學校高質量内涵式發展”的工作目标,背景是什麼?主要着力點有哪些?

高松:近年來,在廣東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中山大學“雙一流”建設取得顯著成績,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上不斷取得進步,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整體實力穩居國内高校前列,若幹指标進入國内高校第一方陣,師資隊伍、科學研究、學科建設、條件保障等各項工作實現了曆史性突破,全面開創了學校事業發展的新局面,為新時期新階段學校開啟高質量内涵式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2022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結果顯示,中山大學居中國内地高校第7名、全球第79名,較2021年全球排名前進10名。大學排名不盡完全科學,但一定程度和某些側面反映學校某些方面的發展态勢和速度。

未來,我們将把握住機遇,立足大灣區,守正創新,穩步紮實推進學校高質量内涵式發展。我理解,所謂“高質量”,就是要為黨和國家培養更多能夠引領未來的人才;所謂“内涵式”,就是要提升大學的内部治理能力,培育大學的優良文化,提高大學的育人能力等。

我們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堅持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完善大類培養與專業培養,在專業教育中融入通識教育;我們探索推行學部制,健全跨校區的學術治理體系,激發院系活力,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我們還開展教師聘任制度改革,激發教師活力,讓他們聚焦學術,回歸育人使命。我們希望通過一系列探索,穩步紮實地推進學校實現高質量内涵式發展。

矢志擔當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瞭望》:如何看待新時代高校作為戰略科技力量的角色和作用?中山大學在這方面有哪些探索和舉措?

高松:世界科技強國競争,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明确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回顧世界科技史同樣會發現,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基石的重要組成部分。

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一直是中山大學的使命擔當,也是貫穿學校辦學始終、融入師生血液的追求。要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就要回到根本,面向關鍵。根本就是立德樹人,培養人才;關鍵就是為國家和社會貢獻前沿科學和未來技術。

中山大學目前正在加強學科專業調整和建設,加強基礎研究,夯實育人和創新基礎,推動深海、深地、深空、深藍、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專業集群建設。

近年來,學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務國家需求能力也在不斷提升,在海洋科考、空間引力波探測、腫瘤科學、光電材料、地震預測、氣象水文等領域已取得系列重大科研突破。

面向未來,學校将繼續大力推進新型智庫建設,提升服務國家決策咨詢能力。比如,發揮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學緣優勢,做大做強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為黨和國家治理港澳貢獻智慧和力量。

《瞭望》:作為紮根粵港澳大灣區的知名高校,中山大學如何進一步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高松:中山大學毗鄰南海,地處改革開放前沿,面對海洋強國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深圳“雙區”建設等一系列重大發展機遇,主動參與、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責無旁貸。

在科技服務方面,近年來,學校響應國家号召,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在管理運行機制設計、知識産權人才隊伍建設、專業化服務能力提升、轉化渠道暢通等方面開展一系列工作,讓更多科技成果落地大灣區,服務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僅今年以來,學校的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金額就達到5600餘萬元,轉化專利116件,轉化數量質量穩步增長。

“十四五”開局之年,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到校合同金額、進賬金額均超過“十三五”總和,其中超五成成果轉化落地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

例如,計算機學院黃凱教授和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聯手的眼科手術機器人項目、生命科學學院蘇薇薇教授團隊的柚皮苷藥物項目、孟躍中教授團隊的二氧化碳人工合成可降解塑料項目等,都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了“中大智慧”。

在人才培養方面,近年來,每年的畢業生平均一半以上留在大灣區就業,最近3年,每年畢業生超過70%選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他們大多進入醫療、公共衛生、人工智能、先進制造、核能等與國民經濟和人民福祉高度相關的行業或領域。

2016年我們與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共同發起粵港澳高校聯盟,彙聚三地高校優質教研資源,深化三地高校教育交流合作。未來,我們将繼續發揮聯盟的平台作用,加強三地高等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信息互通、人員互訪和網絡互聯,攜手合作為國家培育時代新人,為推動香港和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作出貢獻。

“振興中華、永志勿忘”

《瞭望》:在你心中,中山大學是一所怎樣的大學?

高松:中山大學自建校起,就是一所有着愛國奮鬥精神、深厚學術傳統、卓越品格追求的大學。創辦之初,學校就提出走“中國化”道路。

基于這一思路,學校開辦之初就摒棄當時的重文輕實傾向,不僅創辦文科、法科,還創辦理科、農科、工科、醫科等。在培養方式上,既重視讀書,也重視實驗、觀察、科考、田野工作、社會調查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AG真人和廣東省持續不斷的大力支持下,中山大學走上了發展快車道。尤其是珠海校區的升級蝶變、深圳校區的拔地而起,讓中山大學逐漸形成“三校區五校園”的辦學格局和文理醫工農藝綜合發展的學科布局。

如今,中山大學作為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特點更加凸顯。除了傳統優勢學科文、理、醫之外,近年來,學校還大力發展新工科,在承擔國家和區域重大項目中不斷提高科研攻關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本科畢業生升學率已超過70%。

《瞭望》:再有兩年,中山大學将迎來百年華誕,你對百年校慶有何設想?

高松:曆史不光是記憶,更是無形的财富。一百年,是回顧曆史、展望未來的重要契機。

我們組織了“百年校慶”校史專項,希望講好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程裡的“中大一百年”,講好國際高等教育發展參照下的“中大一百年”,從中總結凝練學校發展和高等教育發展的經驗和規律,傳承紮根中國大地治學辦校的精神品格,激勵今天和明天的中大人繼續“振興中華、永志勿忘”。

校慶不光是在校師生的節慶,更是全世界中山大學校友青春之歌的回放。期間肯定會有很多學術、文藝、展覽、實踐、紀念等各式各樣的活動,希望百年校慶的相聚為每一個中大人積蓄向前的精神力量,為中山大學奮進新征程積累更加蓬勃的動力。

下一個百年,希望中山大學能為黨和國家培養出更多堪當民族複興大任的優秀人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中,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原标題:築牢立德樹人根本面向國家戰略關鍵

 

來源:瞭望2022-11-07

記者:葉前 鄭天虹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