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以一流學科建設為核心,深化學科體系改革—— 深度融合構建“學科交叉共同體”

發布者:徐洪菊發布時間:2022-11-08浏覽次數:37

“通過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掃描電鏡等分析,證實了老虎墩遺址一批墓葬為我國新石器時代最早的火葬墓。”今年6月,廈門大學葛威副教授課題組揭示了我國迄今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直接測年火葬墓,這也是國内首次通過科技分析明确火葬墓的性質。研究背後凝結着該校海洋與環境科學、生命科學、化學、材料學等多學科團隊的力量。

近年來,廈大着力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按照“提升内涵、彰顯特色、融合發展”的建設思路,以一流學科建設為核心,深化學科體系改革,實施學科優化提升工程,構建“學科交叉共同體”,不斷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發展。

打破壁壘:深耕學科交叉“試驗田”

去年2月,一篇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的文章顯示,科學家通過開展東亞地區最大規模的古人基因組研究,揭開了東亞人群形成曆史的面紗。該項研究由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細胞應激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傳超教授課題組與哈佛醫學院團隊合作,聯合全球43個單位的85位共同作者發布。

王傳超同時擔任社會與人類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他所帶領的生物人類學實驗室,彙集了來自生物學、考古學、語言學、人類學、民族學、法醫學等衆多專業背景的學生。

“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在百餘年前分道揚镳,而我們這個實驗室希望把兩者再帶回到一起。”王傳超介紹,實驗室用科技手段探究人類的起源和演化等科學問題,緻力于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打破學科壁壘背後是該校強有力的政策支撐。該校專門設立的“交叉學科”專項支持計劃,從博士生招生指标、經費、雙聘等資源和政策角度,專項支持在交叉學科領域取得突出成效的科學家,為學科交叉“試驗田”培植沃土。王傳超由此得以跨學科招收博士生,帶領團隊打破學科限制、探索未知世界。

這,隻是該校探索學科交叉的足迹之一。早在2010年,該校就開始每年評選“田昭武學科交叉獎”,以嘉獎在跨學科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課題組,鼓勵教師進行學科交叉研究,促進學科交融與優勢互補。

作為今年獲得該獎項特等獎的兩個課題組之一,“分子影像探針”課題組提出了“仿生定向表達”及“超穩定均相混合制劑”的原創概念,設計并制備了一系列新型分子影像探針及成像方法,與學校附屬醫院深度密切合作進行臨床轉化,改善了肝癌患者預後效果。研究背後涉及交叉醫學、化學、生物學及材料科學領域,并由此交叉産生了多模态分子影像技術和診療一體化分子探針等新研究方向。

定期舉辦新文科系列講座,邀請專家學者從多學科視角回應時代關切,思考新文科建設,對何為新文科、文科各學科如何創新及交叉進行闡釋;開展“廈門大學交叉學科午餐會”,聚焦“能源化學材料”“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主題,搭台子、促交流,跨學科交流的火花碰撞,學科交叉的動能激蕩……

深度融合:推動産學研一體化

9月,第22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上,廈門大學嘉庚創新實驗室舉辦PEM電解水制氫設備發布會。項目負責人陶華冰副教授介紹,此次發布的新品設備頗具亮點:100千瓦制氫系統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第一代電解水催化劑的綜合工況性能領先同類型進口商業化産品,電解槽測試台儀器也填補了國内相關設備空白……

這是該實驗室立足于實現燃料電池關鍵材料和技術的國産化,推動氫能技術創新的成果之一。跨學科協同攻關下,實驗室圍繞“制氫—儲運—用氫”布局全鍊條研發,已搭建完成燃料電池應用開發平台,并成功将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到市場,推動高效電解水制氫産品的大規模商業化生産,助力綠色氫能産業可持續發展。

成功運作的密碼,是實驗室新型的協同攻關機制、明确的産業化目标和跨學科的破壁合作。

“實驗室實打實地以目标為導向,将各學科人才聚集在一起,缺什麼補什麼,協同做出實打實的成果。”嘉庚創新實驗室副主任助理郭奇勳說。

在這裡,來自化學、能源、航空航天、材料、電子等衆多領域的人才,在大項目群的牽引下,協同攻破一個又一個跨越學科壁壘的難題。尤其是衆多科研成果得以落地,橫亘在高校與企業、上遊基礎研究與産業化之間的“鴻溝”逐漸被彌合。

實現“鴻溝”跨越,是平台下來自不同學科的師生們協同努力的結果,也是實驗室體制機制合理、資源配置靈活的結果,更是該校集聚發展新動能、打造集成大平台的結果。

近年來,學校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能源材料、生物醫藥、智能制造、航空航天、電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數據、海洋與生态環境等領域,探索以重大科學問題為導向和以重點領域研究為目标的多學科科研協同創新機制,建設了一批交叉集成大平台、大基地,不斷增強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引領能力。

學科交叉“頂着天”的同時,更讓學校的發展“立着地”。

将人工智能與城市治理相結合,該校信息學院紀榮嵘教授團隊與騰訊優圖聯合研發了跨年齡人臉識别技術,突破了傳統識别技術在年齡、膚色跨度較大的情況下精度嚴重下降的瓶頸,實現了高精度跨年齡人臉比對與識别,協助公安部門破獲多起拐賣兒童案件;通過高分子材料、表面工程、電化學等多學科交叉,戴李宗教授團隊把研究興趣跨界到藝術學科,通過對天然高分子結構改性和界面調控技術,針對漆畫進行原材料創新……

一個個成果落地開花,見證着該校學科交融不斷深入,校企合作、産教融合不斷深化,産學研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

創新引領:以優勢促特色發展

全球首支戊肝疫苗,首支國産宮頸癌疫苗,打破國際壟斷并遠銷歐洲等海外市場的艾滋病免疫診斷試劑,全球新一代國際“金标準”戊肝診斷試劑……在該校公共衛生學院夏甯邵教授等學科帶頭人的帶領下,學校在創新疫苗、診斷試劑與設備、治療性藥物、診療一體化産品及醫療大數據與公共衛生政策等轉化醫學應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标志性成果,并在“産學研”結合方面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子。

以優勢促特色發展,2012年該校設立國内首個“轉化醫學”交叉學科碩士點,涉及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臨床醫學、生物學、儀器科學與技術、藥學等一級學科,探索以多學科交叉理念培養轉化醫學高層次後備人才,進一步滿足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求。

成功研制出開放式高性能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系統,打破國外廠商的市場壟斷;在疫情大考中,研制出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抗體檢測試劑盒并獲準上市……以優勢帶動特色發展,重大成果頻頻閃現。

充分利用涉海交叉集成研究優勢,海洋事務學科立足文理交叉,開展戰略性、前瞻性、系統性、綜合性政策研究;成立中國高質量發展研究院,整合經濟、管理、法學等領域學者,以多學科視角和問題導向研究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問題……

以高峰引領促暢通融合,該校以優勢學科為支撐,構建起學科交叉頂層設計的“四梁八柱”。立足科學技術前沿、特定重點領域,鼓勵新文科、新工科、新醫科和基礎學科交叉融合,創新發展新商科建設,進一步發揮優勢學科特色,探索新的學科發展方向和學科增長點,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和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我們要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大力提升拔尖創新人才、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和卓越工程師培養能力,推進适應新發展階段的學科專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為服務國家戰略需要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廈門大學校長張宗益說。

來源:中國教育報

                                                                                                                     記者徐倩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