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傑才:響應時代需求 推進卓越工程師培養的供給側改革

發布者:徐洪菊發布時間:2022-11-18浏覽次數:145

工程科技創新驅動着人類文明演化,而卓越工程師群體驅動着工程科技創新。當前恰處于大國競争加劇、第四次工業革命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交織的文明演化樞紐點,卓越工程師群體必将成為撐起國家戰略的科技力量。因此,壯大卓越工程師群體凸顯為高等學校新時代研究生教育的重大使命。工科院校作為卓越工程師的人才聚集地和培養主陣地,重任在肩。哈爾濱工業大學素有“工程師的搖籃”稱号,多年來“打造了一大批國之重器,培養了一大批傑出人才,為黨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貢獻”,形成了卓越工程師培養“響應需求,優化供給”的哈工大模式。學校圍繞卓越工程師培養這一重大任務,始終立足時代需求和學校實際,始終抓住人才培養基本規律和核心任務,始終履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聖職責,高效培養出更多國家發展亟須的卓越工程師,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作出哈工大新的更大貢獻。

 

一、卓越工程師培養是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大使命 

 

工程師是科學的實踐者、技術的設計者和創新的檢驗者,是人類文明的建造者。馬克思指出:“社會勞動生産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社會勞動生産率的不斷增長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而這種進步建立在科學技術水平提升重大工程實踐與創新之上。工程師在科技實踐與創新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推動了科學、技術和創新的擴散和實踐。從蒸汽機革命、電氣革命、信息技術革命到現在的工業4.0,工程技術的發展将科學原理不斷轉化為可被使用的技術和工具,形成社會價值,為人類文明的前進道路鋪上每一塊磚石。中國共産黨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領導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奮鬥。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擔負着重要責任,需要為謀求人類福祉而努力。這兩項偉大的任務都須根植于兩個密不可分的體系:國家創新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我國不僅僅需要有一批探索在前沿領域的科學家,還需要有一大批能夠将科學技術運用到大工程建設上的卓越工程師。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特别強調:“中國是一個大國,對人才數量、質量、結構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滿足這樣龐大的人才需求必須主要依靠自己培養,提高人才供給自主可控能力。”卓越工程師是工程師隊伍中的佼佼者,是推動工程科技創新、實現人類文明進步、走好現代化新道路、維護産業發展與安全的領軍力量和戰略力量。卓越工程師應有四個基本特質:熱愛祖國是卓越工程師的核心要義,敬業奉獻是卓越工程師的基本素養,突出的技術創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師的看家本領,解決複雜工程問題是衡量卓越工程師的重要标準。面臨大國競争加劇和科技、産業脫鈎的趨勢,面臨科技領域的“卡脖子”問題,我國必須做到科技創新自主可控,必須培育更大規模的卓越工程師隊伍,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對人才工作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之間的内在聯系進行了闡述,指出“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宏偉目标,我們也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人才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資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顯,人才競争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争的核心”。要實現中國夢,意味着我國的人才規模和人才質量必須走在世界前列。在大國競争的格局中凝聚科技人才的創新動能,進一步挖掘工程技術在國家安全和經濟建設當中的巨大潛能。因此,卓越工程師培養勢必成為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面臨的重大使命。

 

二、高等學校要主動擔負起培養卓越工程師的重大任務 

 

新中國成立以來,工程教育與人才培養的規模不斷擴大。擴大國内教育投入和國際交流學習,為國家核心大工程建設和經濟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作為一項重大改革,是為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保障建設提供重要人才支撐的計劃,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進一步強調:“要探索形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師培養體系,努力建設一支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是我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内容,是走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和中國式工業革命的必要舉措。

我國的人才強國戰略發展過程中,在人才規模和質量上還有巨大提升空間,仍然有許多“卡脖子”領域缺乏高質量人才。反觀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現狀,仍然存在與卓越工程師培養需求不相符的現象:

1.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理念與高校現行人才培養模式以及管理模式錯位

研究生分類培養不到位,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設計與執行上與學術學位研究生差異不大,把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作為學術學位研究生力量的補充并簡單套用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理念、思路、措施的現象仍普遍存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多學院協作、多學科協同過程中容易出現将單一的各學科課程進行簡單組合的問題,缺少對跨學科内容的融合式教學。如果跨學院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管理将會面臨協調不暢、溝通速度慢等問題。專業學位研究生管理服務工作分散于研究生培養大體系之中,難以切實按照“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要求開展并落實好各項工作,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規模增長趨勢不匹配。

2.我國高校仍然處于追求學科建設“更全面”的狀态,背離高校建設特色學科、一流學科的目标

部分高校仍然盲目擴大學科數量,缺少集中重點建設特色學科的意識。一流學科建設工作推動了高校突出特色學科形成專業優勢的進程,但目前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各類制度、标準和規範尚未取得共識,工程碩士生、博士生的培養質量參差不齊,産教融合程度高低不同。

3.以主動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為導向的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仍然不完善

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主動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路徑,是高校服務國家戰略的主陣地。絕大部分高校持續培養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的能力體系尚未形成。在專業化人才需求的擴張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管理體系未能夠獨立出來。高校招生規模擴大提出了專業人才分類培養的新要求,在人才市場需求結構發生變化時,缺乏對主動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教育配套。高校面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體系的配套與系統化的問題,無法滿足人才市場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要求。

高等學校作為人才輸出的重要基地,必須主動擔負起培養新時代卓越工程師的重大使命,這也是建設一流學科、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的必然要求。高等學校在卓越工程師的培養上具有關鍵主體作用,需要具備主觀能動性,結合高校自身優勢特色進行培養模式和培養導向的設計,其重大意義體現在:

第一,産教融合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加速專業技術的體系化發展。産教融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的發展路徑能夠促進高校、科研院所和市場的充分聯系。通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體系建設能夠縮減學術科研和技術應用之間的隔閡,加速研究成果轉化,使我國在大國競争中實現更快速的技術趕超,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第二,向社會提供一批專業化的高層次人才,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助力實現共同富裕。經濟發展和高等教育擴張存在相互促進作用,從人口規模和教育需求上來看,我國具有擴大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規模的必要性。産教融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的發展路徑能夠改善當下學術學位研究生在社會實踐中難以落地的現象,彌補各層次就業崗位的迫切需求,均衡部分層次的就業崗位過于擁擠的現象,最終實現人才各居其位,助力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增進畢業生的培養質量和就業質量,實現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和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互補。産教融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的發展路徑可以厘清學術學位研究生和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差異,提升兩類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率,提升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形成良性的産學研人才培養鍊。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強調了優化結構的重要性,結構優化依賴于供給側改革,使教育供給更充分、更合理、更公平、更靈活、更有效。供給側改革不僅是經濟領域的事,也是教育領域的事。高等學校是高層次人才的最直接供給側,必須做好供給側改革,主動擔負起培養卓越工程師的重大任務。

 

三、響應時代需求,構建哈爾濱工業大學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大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哈工大”)建校100周年之際發來賀信,對哈工大取得的顯著成就、作出的重要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學校紮根東北、愛國奉獻、艱苦創業,打造了一大批國之重器,培養了一大批傑出人才,為黨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貢獻。”哈工大始終秉承“聽黨話、跟黨走、為黨分憂”的鮮明政治本色,始終堅持學貫中西、融貫古今,始終堅持“立足航天、服務國防、長于工程”,始終弘揚“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校訓傳統,始終堅持“為國家建設擔使命、為區域發展做貢獻”。

立足當下,回眸百餘年艱苦創業校史,“工程師的搖籃”哈工大在人才培養方面始終主動響應時代需求,不斷進行供給側改革,優化配置教育資源,緻力于向社會輸送引領時代進步的傑出人才,形成了“響應需求,優化供給”的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借鑒經濟學的供求理論,模式演化至今,可以概括為如下要點:①在宏觀層面,落實黨的教育宗旨,明确自身定位、辦學理念和發展特色,統籌學位授權點布局和研究生招生規模,構建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人才培養格局,立足學校整體進行供給側宏觀調控。②在中觀層面,建立招生、培養、就業三位一體的研究生教育治理體系,面向市場需求設置卓越工程師學院、配置專業導師隊伍、建設實踐基地等,對教育資源進行有效配置,立足二級學院進行供給側中觀調控。③在微觀層面,堅持分類培養、個性發展、科教融合、産教融合的育人理念,不斷優化研究生培養方案,持續推進研究生傑出人才培養計劃,滿足研究生“成長成才”需求與課程和實踐供給精準匹配,立足師生個體進行供給側微觀調控。

1.加強供給側宏觀調控,培養以“許黨報國”為價值追求的工程碩士生、博士生

哈工大辦學經曆了從“技師學堂”到專門培養工程師高校的轉變,确立了培養中蘇未來工程師的辦學宗旨。哈工大辦學源于中東鐵路的建設,初期名為哈爾濱中俄工業大學校。在其教學計劃中明确提出:“工業大學作為高等專業學校,把培養蘇聯的和中國的未來工程師作為自己的宗旨。培養出的工程師應能通過實踐了解本專業最主要的學科并能為地方和中東鐵路效勞。”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承哈工大“八百壯士”的紅色基因和“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校訓精神,哈工大培育了大批具有“許黨報國”精神的卓越工程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更需要繼承發揚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更需要繼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哈工大秉承“銘記責任、竭誠奉獻的愛國精神;求真務實、崇尚科學的求是精神;海納百川、協作攻關的團結精神;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的奮進精神”。這種精神源于一代又一代哈工大“八百壯士”擁護黨的領導、主動适應國家發展建設需要的家國情懷和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的責任擔當。在“許黨報國”的價值指引下,哪裡是國家需要,哪裡就是哈工大人的辦學方向,哪裡就有哈工大人。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成為科教融合育人模式的典範,“到航天去、到國防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成為更多優秀畢業生的青春選擇。

自建校以來,哈工大一直踐行以培養卓越工程師為目标的教育理念,踐行“工程師的搖籃”的教育傳承,走服務國防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之路。哈工大當下立足國家發展需求和學校發展目标,積極發揮優勢學科特色,瞄準航天強國建設的戰略思想策源地目标。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不斷優化學科布局:促進工科特色、工學優勢、工程文化、工匠精神和功夫傳承等融彙融通;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和學科生态優化,推動理工、醫工、文工、工工深度交叉融合;積極與國内外高校、領域内優勢企業進行人才的融合貫通培養。

深耕航天國防領域,圍繞航天領域的重大工程任務,着力在新興前沿技術領域和自主可控領域取得率先突破。在人才成才導向方面,瞄準前沿領域和國家重大工程,重點關注“卡脖子”技術,形成高水平科技成果和高質量科技人才的“雙重産出”。在人才培養目标方面,面向學術大師、工程巨匠、業界領袖、治國棟梁等多元人才培養目标,重構人才培養體系。将工程碩士生、博士生培養重點放在工程創新和實踐創新能力上,凝聚成畢業生口碑,形成學科特色,奠定學科整體布局與國家戰略需求相輔相成的大格局。

強化開放思維拓寬發展路徑,拓展工程人才培養要素的多源性。對内堅持與中國制造、中國創造、中國建造等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同頻共振,協同布局建設一批研究設施,構建人才培養和産學研一體化新機制;對外堅持融合全球創新網絡,擴大教育國際公共産品供給,構建同世界一流高校與機構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的新模式,全方位拓展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哈工大在進行培養改革過程中認識到“流水不腐”的内在含義,不斷形成外部開源的多樣化輸入,以提升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的活力,建成了研究院、産業聯盟和科技園區等成果轉化平台;堅持拓展國際合作教學,跻身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中英大學工程教育與研究聯盟、北極大學聯盟、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中外科技論壇、中俄工科大學聯盟等;啟動實施世界頂尖大學戰略合作計劃,建立中俄聯合校園,積極建設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2.加強供給側中觀調控,以卓越工程師學院推動工程碩士生、博士生培養模式改革

為深化産教融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為落實“卓越工程師是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指導思想,哈工大成立了卓越工程師學院,全面推進工程碩士生、博士生培養,開展工程類研究生教育的專項試點改革,積極促進産學研深度融合,以提高工程碩士生、博士生培養質量;優先支持學校具有“雙一流”學科、國家級平台支撐的工程碩士生、博士生專業學位授權點進入試點序列,尤其支持目前已經列入“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的學科;重點促進與代表本行業工程技術先進水平的企業、中央級科研院所、骨幹新型研發機構及産業園區的合作,加快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内涵建設,開創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新局面。

卓越工程師學院目前挂靠在研究生院,并将循序漸進過渡成獨立學院,保障試點改革的高質量推進。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卓越工程師學院全面推行“項目”制度,建立産學研融合的快速響應機制。在推進過程中将重點瞄準“卡脖子”技術領域,建立項目分級審批制,動态調整項目序列。目前已經設立的工程類研究生項目包括:校企聯合培養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含碩士、博士)項目,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含碩士、博士)項目,同等學力研究生(含碩士、博士)項目等。

卓越工程師學院選聘行業導師,全面采用工學交替培養模式。鼓勵地方領導幹部、兩院院士、國企骨幹、勞動模範等上講台,設立校外輔導員,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和道德品質。建立行業産業導師隊伍,健全行業産業導師選聘制度,保障研究生的實踐時間,構建專業學位研究生雙導師制。實行工學交替模式,把工程實踐有機嵌入研究生培養的各方面。

卓越工程師學院設立交叉學科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制定交叉學科碩士生、博士生培養方案和學位授予标準。設立工程碩士生、博士生實踐教學督導委員會,規範實踐培養環節,保障實踐教學質量。

哈工大将卓越工程師學院與現有的工科學院功能進行重新劃分,并依據異地研究院的功能定位,針對現有八個工程專業學位類别分别建成若幹個研究生層次的高端産教融合基地和創新創業基地。加大對産教融合基地的支持力度,優先配置科研設備、優秀師資等教育資源,鼓勵建立企業教授制度,在人才引進方面給予更大自主權,支持申報國家級産教融合研究生培養示範基地。

卓越工程師學院逐步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建立可持續、高質量工程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将專項試點實施成效納入學院績效評價指标體系,将工程碩士生、博士生培養情況納入教師績效考核體系。實行項目分類考核制,重點考核與國家戰略契合度、人才培養數量與質量、高水平科研項目育人能力、社會影響力等,研究建立試點項目的動态評估和淘汰機制。

通過上述一系列舉措,卓越工程師學院能夠快速響應社會對各類高層次複合型人才的急切需求與快速變化,為學校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構成強大支撐,為學校重大科研項目合作拓展有效渠道,促進哈工大地方研究院高質量發展,打造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試驗田,建設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示範基地。

3.加強供給側微觀調控,以全面産教融合助力工程碩士生、博士生個性化成長

哈工大曆來就有通過加強工廠與學校的聯系實現産教融合的曆史傳承。1957年7月中央第一機械部在《關于加強工廠與高等工業學校聯系的指示》中強調:“本部所屬工廠企業,應給予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等工業學校在教師下廠進修,學生生産實習、供給教學資料等方面給予支持和幫助。”這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産教融合教學的曆史經驗模式:相關工廠企業向學校提供有關技術資料及課程設計、畢業論文設計所必需的資料及所必需的樣品;各單位向實習學生主動介紹情況,并指定一定的人員或機構負責指導有關實習的各項工作;各企業單位召開專門技術會議,可直接通知學校相關技術團隊參加、共同研讨;生産中的技術問題可委托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解決,形成良性的對接與溝通渠道,校廠合作共同推進技術革新與進步。1960年,哈工大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有關積木式機床的文章,受到毛澤東主席的重視,毛主席以《紅旗》雜志編輯部的名義親筆寫信給哈工大,希望“再寫一篇較長的文章”。收到毛主席親筆信後,哈工大再次撰寫了2萬多字的文章,在1961年第9、10期《紅旗》雜志上合刊發表。哈工大通過與相關工業部門、企業工廠建立起了聯合研究機構,采取專、兼職研究人員相配合,共同完成科研項目的方法,使學校與工礦企業及工業部門研究機關建立了長期的、全面的協作關系。

根據哈工大百年工程師培養經驗,産教融合培養工程碩士生、博士生,絕不是重産輕教,而是“工程實踐”與“課堂學習”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打造健全的“工學交替”培養模式。加強教學,嚴格做到:強化核心課、專業課和軌道課模塊化建設;加強專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創新平台建設和教育信息化建設;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推進教師教學能力發展,建設一流研究生導師隊伍;在教學評價機制方面,修訂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論文分類評價标準,完善研究生多元評價機制和學分互認機制。

産教融合培養工程碩士生、博士生,确需完善與企業的合作機制,要做好如下工作:

1)形成訂單式培養路徑。對于校企聯合培養的項目,執行訂單式培養模式。校企供需對接,共同研究提出聯合培養任務及招生計劃,設計聯合培養方案。校企雙方形成合作約定,确定在高校培養階段的培養目标、必修和選修的公共課程及專業基礎課程,開展高校學習階段理論課程結業考核。

2)完善專業實踐方案。由校外聯合培養單位(含企業、國家實驗室、科研院所、産業園區等)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實踐條件、研究條件和食宿條件,組織對學生實踐能力和成果的考核。

3)明确培養過程的權責分配。在實踐培養階段,依據校企雙方簽訂的聯合培養協議,明确校企雙方給予研究生必要的生活補貼,提供相應的勞動保護、食宿保障和安全保障等,規定學生遵守保密、知識産權保護等要求。按照聯合培養計劃,學生在導師指導下承擔具有工程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的校企共同确定的攻關項目,以項目完成情況作為專業實踐考核标準。

4)完善成果考核機制。校企雙方聯合組織專家參與聯合培養的全過程,嚴格标準,加強考核,建立嚴格的淘汰機制。聯合專家組負責學生畢業考核和學位論文成果答辯,成果形式可以是工程新技術研究、重大工程設計、新産品或新裝置研制等。符合畢業條件的,由校方授予畢業證書。通過論文成果答辯,由校企雙方聯合授予工程碩士或工程博士學位,學位證書可注明實踐培養單位。對于培養質量好的企業授予“優秀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實踐基地”,樹立典型。

5)完善學生就業引導機制。學生畢業後,由原單位委托培養的學生回原單位就業,非委托培養的學生可自願選擇是否在實踐培養單位就業,實踐單位應優先接收在本單位進行專業實踐的學生就業,經雙方同意後簽訂勞動合同。

 

四、哈工大按“響應需求,優化供給”模式培養卓越工程師的典型案例

 

哈工大在培養工程人才的過程中,将曆史上形成的“英雄圖譜”深度融入各類課程,将家國擔當、龍江特色、學校傳統、課程特色有機融合,潤物細無聲地傳遞思想的力量,引領廣大師生傳承與踐行哈工大“八百壯士”精神,自覺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奮鬥之中。

1.構建思政教育的立體網絡,築牢“夾縫生長”的精神脊梁

哈工大以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和導學思政為抓手,全員育人,倡導思政全面進入研究生的工程實踐、科學研究、課堂教學、個人生活的多維空間,打造思政的立體網絡。以偉大強國使命感召之、以艱苦創業校史激勵之、以特色校訓校風涵養之,為學生築牢立根破岩、夾縫生長的精神脊梁,使學生一生心懷家國天下、敢于抵禦遏制打壓,積蓄一生永攀高峰、絕不服輸的精神動力。

1)頂層設計,創新舉措。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三全育人”為目标,落實AG真人“課程思政綱要”精神,構建本研貫通的“12583”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課程“專業顯性育人”和“思政隐性育人”相統一,針對理工、經管法、文史哲、藝術、醫學五類課程,采取頂層規劃、統籌推進、強化培訓、典型引領、項目牽引、平台保障、深化研讨、示範輻射八項舉措,在“三全育人”改革中推進課程思政落地落實。

2)深挖本質,創新内涵。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緻哈工大建校百年賀信精神,深入挖掘龍江“四大精神(鐵人精神、大慶精神、北大荒精神、東北抗聯精神)”實質,為哈工大課程思政增添“紮根東北、愛國奉獻、艱苦創業”、打造“國之重器”、培養“傑出人才”的特殊元素。

3)融合創新,協同發展。發揮思政課程主體作用,建立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專業學院教師融通聯動機制,形成“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導學思政”協同發展模式。以國家教學名師和重大科研團隊負責人牽頭,深入挖掘整理各類學科、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協調各專業課程,以身示範,提高課程思政育人成效。

4)示範輻射,共建共享。率先提出開展工科優勢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理論方法研究的主張,成立黑龍江省第一個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率先提出黑龍江省課程思政優質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發起成立省高校優質課程聯盟和高校教師教學發展聯盟。

上述措施取得了很好成效,哈工大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被認定為AG真人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黑龍江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環境學院馬軍院士團隊獲評AG真人課程思政教學團隊;自2021年秋季學期組織研究生課程思政精品公開課觀摩活動,在《人民日報》上進行了報道,哈工大研究生課程思政精品公開課觀摩廣受歡迎,單日浏覽量達11.2萬。

2.打造微納衛星創新工場,營造“從遊大師”的育人氛圍

哈工大開展了航天工程領域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本着“以學生為中心,厚基礎、強實踐、重創新”的教育理念,以AG真人、國防科技和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建設為契機,建立了“主導師+多學科團隊”面向工程應用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融航天精神傳承于工程創新實踐”的感悟式德才并舉的教育方法,創立了寬口徑培養、自主創新實踐、跨學科協作“三位一體”航天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為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集成創新能力訓練,通過項目牽引,創建了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實踐基地——哈工大微納衛星創新工場。

以院士等高水平專家作為大師團隊的核心,吸納多學科青年教師及研究生作為大師的從遊者,曆經十餘年,400餘名師生深耕微納衛星領域,代代相傳,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突破。2015年9月,紫丁香二号衛星成功發射,成為我國首顆由高校學生自主設計、研制和管控的衛星;2017年5月,紫丁香一号衛星從國際空間站釋放,開啟了我國在校學生參與國際空間研究計劃的新篇章;2018年5月,哈工大學生參與了龍江二号繞月衛星的研制,與國際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共同拍攝的地月合影被國際學術界譽為“最美地月合影”;2021年10月19日,由在校學生擔任總指揮和總師的“阿斯圖友誼号”微衛星計劃成功納入2018—2022年中俄航天合作大綱,并拟于2022年第四季度擇機在俄羅斯搭載發射。

哈工大微納衛星創新工場近年來獲得20餘項國家級獎勵,開創了“德才培育并舉,科教深度融合,自主創新實踐”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相關成果獲全國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獎。該模式體現了“大師引領大師”“大師塑造大師”“大師成就大師”的傳幫帶機制,打造“大師+”的隊伍建設文化,使卓越工程師隊伍後繼有人、源源不斷。

3.打造航天工程領域研究生聯合培養實踐基地,構建“門當戶對”的專業體系

打造大國重器、探索浩瀚宇宙、保衛國家安全是航天科研生産單位的主要任務使命。近年來随着重複使用運載器、重型運載火箭、綠色智慧火箭、高超聲速飛行器及新概念導彈武器等研發工作的相繼開展,對具有寬闊的學術視野、超強創新能力和家國情懷的高水平航天專業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針對這一需求,哈工大“門當戶對”謀劃學科專業頂層設計,使大學學科專業發展能夠同航天事業同軌共進。為此,哈工大航天學院與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北京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聯合申請,并獲批了全國示範性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航天工程領域研究生聯合培養實踐基地。

依托航天工程領域研究生聯合培養實踐基地,以校企合作、産教融合為主要培養模式,培養了大批航天專門人才。合作雙方發揮各自優勢,建立穩固的産學融合聯盟,推進導師遴選、論文選題、培養方案修訂、考核方式改革及質量評價标準制訂等事項,深化校内教師與航天專家的聯系,組建協同育人團隊,實現“大廠大校”協同育人的深度融合。建立激勵機制,在哈工大設立了“餘夢倫獎學金”,定期聘請航天專家及知名校友來校開設航天前沿講座,安排學生參觀北京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展館、火箭總裝車間,與總師、總指揮、航天專家座談,使學生了解航天、熱愛航天,真正發揮航天文化育人作用。共同承擔高水平重大科研項目,培養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例如博士生王宇和碩士生陳浩南在校期間參與國内首個火箭助推器傘降回收工程項目,取得的技術突破成功應用于某型号運載火箭的多次助推器傘降回收任務。

基地經過多年探索與實踐,形成了鮮明的航天人才培養特色,成效突出:航天工程領域研究生聯合實踐基地參評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的2020年度“校企合作,雙百計劃”,獲得了提名獎和典型案例獎;研究生培養質量也得到大幅提高,例如博士生姚蔚然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4.服務地方戰略需求,打造“真刀真槍”的實踐平台

學校堅持“四個面向”,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标為引領,助力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與哈工大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先後建立了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實踐基地、應用型碩士生校企聯合培養基地和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通過構建優質校企合作教學資源平台,建立了長效産學研育人機制,成果豐碩,聯合培養碩士生127人,博士生4人;研究生實踐課累計選課780餘人次;迎來了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400餘人在該基地實習。2013年獲評黑龍江省應用型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創新基地,2014年獲評全國示範性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2019年能源動力類專業校企合作下卓越工程師培養實踐基地入選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校企合作雙百計劃典型案例。依托水力發電設備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合作創新團隊于2013年入選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2019年入選黑龍江省首批“頭雁”團隊,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20餘項,2020年獲黑龍江省自然科學一等獎和中國産學研合作促進會創新與促進獎二等獎各1項。

 

五、立足“四個面向”,持續推進卓越工程師培養的供給側改革

 

加快産教融合培養卓越工程師,應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識和智慧力量,以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為總體原則。為高效地培養卓越工程師,我國高校須重點圍繞國家急需、社會市場潛力大的“卡脖子”技術,把握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原則,發揮各自高校的學科特色推動試點建設。

第一,産教融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的發展路徑需要堅持“四個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采取有“重點需求則優先發展、有特色基礎則優先培育、有未來前景則搶占先發優勢”的多維度改革策略。各大高校均會在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政策引導下逐步拉開改革大幕,但政府需要對國家急需學科、急需技術進行差異化支持和引導,在産教融合環境營造和教育投入上形成學科優先級。

第二,産教融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的發展路徑應在相關政策條例的指導下進行,重視對“産教融合”内涵要義的理解。《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強調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利共赢、協同創新”的原則;《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構建互利共赢的應用型人才産學合作培養新機制;《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認為建立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業高層次人才雙向交流制度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重要方式;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關于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為校企合作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提供實踐能力培養的指導教師,以進一步擴大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指導教師選擇範圍。因此,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體系建設的具體實踐上應該重點考慮“加強産學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促進校企雙向交流實現聯合培養”以及“推動國際交流合作實現人才視野拓展”等核心改革内容。

第三,産教融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的發展路徑應優先圍繞各高校的一流學科、優勢學科進行,在高水平的學科教學條件下培育卓越工程師。不同高校存在不同的學科發展特色,各高校可以采取優勢學科重點突破,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的“以點帶面”式培養方式,形成各高校之間的人才供給市場“不撞車”,并高質量滿足人才市場的各類需求。對于一些高校的非優勢學科盲目進行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往往難以形成高質量的教育資源供給,從而降低工程人才的培養質量和就業質量。高校的卓越工程師培養,不僅僅是強調人才的卓越性,同時也是對高校工程學科教育資源供給的卓越性要求。因此,高校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應該建立在總體的建設原則和工程人才服務導向的基礎上,積極發揮高校特色學科優勢,采取适合高校改革發展的路徑,針對特定工程領域輸出高質量人才。


來源:微信公衆号“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作者:韓傑才,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教授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