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穩步推進,10所985知名高校進入“首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高校單位名單,重慶大學榜上有名。《重慶專訪》對話重慶大學常務副校長、重慶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重慶卓越工程師學院院長劉漢龍,聊聊他們關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實踐、規劃和未來。
2022年9月22日,由重慶大學與兩江新區、明月湖國際智能産業科創基地三方共同建設的重慶卓越工程師學院,在兩江新區龍興揭牌,首批招收171名學生。這也是我國西南地區首個卓越工程師學院。5天後,AG真人、國務院國資委聯合舉行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工作推進會。在推進會上,10所985知名高校進入了“首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高校單位名單。其中,就有重慶大學。
《重慶專訪》對話重慶大學常務副校長、重慶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重慶卓越工程師學院院長劉漢龍,聊聊他們關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實踐、規劃和未來。
重慶大學常務副校長 劉漢龍:
卓越工程師學院,第一是面向國家的戰略需求,第二個是面向區域和地方的經濟發展要求。所以我們有兩塊牌子,一個是重慶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一個是重慶卓越工程師學院,但是我們的管理體制模式上是一套班子,人才培養方面的創新也是一樣的。那麼從國家層面來說,它主要是解決國家戰略發展當中的關鍵技術問題,比如說我們現在的半導體,我們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由比如說中電科、航空工業、華潤集團等這些國家大型企業,由他們提出具體的題目,同時也要提供相關的研究經費。根據題目和研究經費,我們雙方共同組織招學生,學生不是重慶大學一家招的,我們要共同組織一個招生組來招學生。
重慶電視台主持人邴吉:
是在西南地區招,還隻是重慶?
重慶大學常務副校長 劉漢龍:
全國甚至全球。招到學生以後,由企業裡的導師和高校的導師,組成一個聯合指導組,來進行培養。在整個過程當中,圍繞這個課題,他需要哪方面的知識,我們就要去找哪方面的老師來給他輔導。比如說他需要電子的,我們找電子的老師,需要軟件,找軟件的老師,來進行培養。
重慶電視台主持人邴吉:
以前學校是學生走班,現在是老師開始走了,不是具體某一個院系的老師,而是需要什麼樣的老師,什麼樣的老師來授課。
重慶大學常務副校長 劉漢龍:
對,面向我們的需求,因為我們是采用項目制。
重慶電視台主持人邴吉:
我們知道現在重慶卓越工程師學院首批學員有171名,這些學員是經過一個怎樣的選拔過程來到這裡呢?
重慶大學常務副校長 劉漢龍:
因為要強調打破專業邊界,強調學科交叉,所以我們選拔學生的時候,我就以重慶卓越工程師學院來舉例,我們現在面向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首先要懂得計算機軟件、軟件工程、計算機工程,要懂得機械制造,要懂得電子電器等相關的内容,所以我們在遴選學生的時候,首先要從不同的學院、不同的專業,去遴選學生,同時也要考察他們的技術能力。從學校的二年級和三年級學生裡邊進行選拔,然後到工程師學院,來進行創新性的培養。
重慶電視台主持人邴吉:
這個考試是筆試,還是說有一個動手的過程,還是一個課題?
重慶大學常務副校長 劉漢龍:
應該是個綜合方面的,有部分筆試,包括面試。面試非常重要。比如有的學生,他可能自己本身就有一些創新,比如申請了一些創新專利,有些獲得大賽的一些獎項,就體現了他本身具備的創新的素質。我們第一批174人,計劃逐步地發展到1000人,五年之後,我們要發展到5000人的規模。
重慶電視台主持人邴吉:
我聽說隻要進入這個學院的學生,基本上人均會獲得3萬元的項目開發的資金支持,是這樣嗎?
重慶大學常務副校長 劉漢龍:
是這樣的。重慶市政府跟兩江新區,也結合企業的需求,為學生每人設了3萬塊錢,作為孵化資金。但是我們從國家卓越工程師層面,可能不止3萬,30萬和300萬都有可能。它就是要面向關鍵問題,組織一個團隊,組織一個課題組,來聯合進行攻關。按照國家卓越工程師的要求,叫“四共四通”。“四共”就是說共同招生、共同培養、共同選題、共同享有,成果也是共同享有。“四通”就是說師資互通、培養互通、平台融通,還有政策暢通。國家強調的“四共四通”的這麼一種培養方式。
重慶電視台主持人邴吉:
跟傳統的培養方式,我覺得就很不一樣。
重慶大學常務副校長 劉漢龍:
普通學院培養的人才,主要以知識的傳授為主。他就是通過上課學習,然後去複習去考試,最後做個畢業論文,他畢業了以後,他就掌握了這些知識。卓越工程師學院,讓他們具備解決真問題,具備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這樣的工程師,企業是非常需要的。我們普通大學生,比如說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的本科生,到了長安汽車以後,第一他隻能做某一個方向的專業的工作,第二就是他以前沒動過手,他不知道到了企業以後怎麼辦,所以往往我們企業還要花時間,至少要花半年的時間給他培訓,熟悉這個過程。經過工程師學院培養的學生,那就不一樣了。第一,他知道他要去哪些企業;第二,他去了以後,他馬上就能上手;第三他發現了問題,他很快就能解決,因為他已經具備或者初步具備了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重慶大學常務副校長 劉漢龍:
這是我們工程師學院的無人智能裝備創新實驗室,那麼實驗室裡面有很多的産品,包括我們的開源自動導航機器人,智能載人船,還有自動清掃機等等。目前這些相關的企業,都把他們的源代碼提供給了我們,學生一方面在學習使用,一方面在過程當中,根據它的需要來進行新的研發。除了在實驗室之外,他們也到企業裡去。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就要求工程碩士叫1+1+x,就是一年在學校上基礎課,一年就要到企業裡去。工程博士是1+2+x,就是一年要在學校上我們的基礎課,還有兩年要到企業裡去。X就是要學校和企業雙方,根據需要,要麼在企業,要麼在學校。
重慶電視台主持人邴吉:
跟普通大學的那種實驗場景完全不同。
重慶大學常務副校長 劉漢龍:
完全不同。學校的普通的實驗室,它就根據我們的教學大綱、課程的需求,設置幾個實驗,你把幾個實驗做了,你就知道了你可能具備這一點做實驗的能力。但是這邊做了以後,一方面你解決了企業的真問題,更多的是培養你的技術創新能力,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比如說歐卡智能提出來關于無人船的研發研制,複雜的水環境下,軟件的研發,船本身的制造,圍繞這些方面,我們的老師和學生來共同研究,為企業解決實際的問題。比如說我們跟江蘇安防科技公司在合作做汽車電子。江蘇安防公司專門在學校設立了300萬的獎學金,專門給學生來進行科技創新,那麼它在重慶,也跟重慶長安汽車等等都有密切的合作。我覺得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