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熱議
“深入實施‘強基計劃’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建設288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接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對高等教育過去五年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對今年的政府工作提出建議,推進高等教育創新。
回顧過去五年,我國高等教育在體系建設、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國家創新發展能力等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接下來,高等教育将如何繼續高質量發展?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要從何處着手?代表委員對此展開熱議。
優化建設布局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山西省委副主委、山西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副院長雙少敏:
當前,我國東部地區高校和中西部地區高校在教育經費投入、高水平大學分布、師資隊伍建設、創新能力等方面均存在差距。對此,我提議,調整優化區域高等教育戰略布局。加快建設中西部高等教育體系。大力支持中西部高校立足學科區域特色和優勢,加快科技創新基地、新型研發機構及新型重點研發等平台建設,不斷提高學科建設水平。增強中西部高等教育支持政策的精準性,推動中西部高校内涵式發展,有效激發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動力和發展活力。
深入推進新一輪中西部高校“雙一流”建設。以“雙一流”建設學科為牽引,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構建學科群,引領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在優勢學科建設、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高端人才引進、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設等方面加大對“雙一流”高校支持力度,強力推動教育資源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加大對中西部特色高校支持力度,争取更多高校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
全國政協委員、甯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特聘院長崔田:
目前,區域、城市之間的高等教育差距較大,高等教育在部分地區的集群化發展,對辦學資源和高層次人才産生虹吸效應,進一步擴大了高校、地區間的學科發展差距,導緻高等教育、科研機構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協調。
高等教育的高水平普及要兼顧公平和效率,進一步優化高水平大學的建設布局,中央财政要引導支持地方政府加強該地區高校的一流學科建設,産生一批對區域經濟等領域發展支撐有力的特色優勢學科。建立學科帶動和促進機制。此外,對一些高等教育薄弱區域的地方“雙一流”建設高校建立“特區”制度,在一流建設學科遴選和評價中适度向地方高校傾斜,在學科經費、引才津貼、人事政策、招生指标等方面給予支持。同時,可以考慮區分層次對“雙一流”建設高校實行分類考核。
用好“指揮棒”
推進高校教育多元評價改革
全國人大代表、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
“破五唯”是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首先要進一步完善高校有關評價指标體系,引導和激勵各類高校在不同領域各展所長。一是要針對高校實際,建立“重創新、比貢獻、講質量”的分類、分層的多元評價機制。二是要強調國家需求導向的辦學目标,并落實在評價指标設置中。評價指标應注重考查學校發展特色,推動學術、學科、學人建設與人才培養體系完善,把服務于“四個面向”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三是要引入第三方專業評估,加強高校内部治理體系建設。引入第三方機構對高校辦學水平做出評價,提供具有公共服務屬性的評價報告,引導高校建立與分類評價相适應的自我評價體系,以發揮評估對高校的激勵和約束作用。“破唯”與“增維”并舉,增強與AG真人學科評估、本科教學審核評估等其他評價體系的銜接。
其次,還要重視市場導向在高校特色和分類發展中的作用,改變評估結果與資源分配的單向傳導。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師範大學校長袁雯:
現有數字化教育體系缺乏規範化管理和相應評價體系。傳統學習成果評價體系已無法滿足“泛在可學”的學習者的需求。國内、國際開放性教育資源湧現,亟需配套多元評價體系。
在人才急需領域,尤其是戰略性新興産業和傳統産業提級改造急需的交叉複合型人才領域,探索基于數字化課程單元學習認證的開放文憑和共同文憑制度。更大力度地鼓勵國内高校開放優質課程資源,在規範前提下用好國外優質開放教育資源,不斷完善國家智慧教育平台,共同促進學習型大國教育新生态的發展。
瞄準科技前沿布局
加強原始創新攻關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
城市是大學的後盾,大學是城市和産業發展的引擎。上海交大以承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改革試點作為契機,依托“大零号灣”,用兩個“一公裡”把人才鍊創新鍊産業鍊貫通起來。
首先,推動跑好開頭的“第一公裡”,從平台戰略布局和行動計劃上,上海交大堅持戰略導向與自由探索相結合,不斷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前沿科學中心等科技創新平台建設,來加強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的攻關。另一方面,做好重大前瞻布局,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利用學科的綜合優勢,持續推進“大海洋”“大健康”“大信息”等專項行動,同時瞄準科技前沿,緻力于産出具有前瞻性、颠覆性的原始創新。
其次,打通“最後一公裡”。從機制和支撐保障方面,以體制機制的優化和人才培養改革作為切入點,多措并舉,緻力于消除制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細繩子”。加強針對成果轉化服務的晉升支撐保障,為人才未來發展設立通道。
全國政協委員、揚州大學副校長龔衛娟:
瞄準科技創新的關鍵技術和關鍵環節,提升前沿學科布局的針對性和精準性,避免單純從高等教育系統内部看待學科布局問題,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逐步探索建立互利共赢的聯動機制。通過資金流、知識流、人才流的有機融合,打造推動學科發展的聯合研發平台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綜合運用行政管理、财政政策、社會支持等多種政策工具,促進學科布局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針對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要在前沿技術創新領域的相關學科布局中建立獨特的競争優勢,體現出國家戰略布局的總體需要和競争發展需要,堅持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原則,避免“千校一面”的同質化布局。另一方面,要促進高校學科布局的分類管理機制優化,以重點關鍵技術攻克為突破口,迅速占領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制高點,促進不同類型高校和不同類型學科人才培養的多元化和個性化。
創新育人模式
貫通人才培養渠道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外國語學校國際處主任、基礎學科拔尖創新後備人才培育中心主任李鴻彬:
聚焦拔尖創新後備人才的培養,探尋構建選才育才的中國模式、中國标準、中國方案。我認為,拔尖創新後備人才的培養不能隻靠個别學校、個别地區的零星探索,要面向全國、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拔尖創新人才“早發現、早培養”的實踐探索,并建立層層選拔、集中培養的有效機制。
在拔尖創新後備人才的“早”發現上要加強研究,建立一套科學的,對于人才早期思維、行為特征的甄别方法和評價體系。在立法層面确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戰略合法性,确立拔尖創新人才包括後備人才的培養作為優先發展的戰略。同時,為拔尖創新人才的茁壯成長建立良好的通道,打通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貫通培養的渠道,并重視拔尖創新後備人才“拔長闆”和“補短闆”的關系,對他們的興趣與特長,要盡可能創造條件挖掘潛能,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成長空間。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天津市委員會副主委、天津大學副校長明東:
“強基計劃”啟動實施以來,試點高校由最初的36所擴展到39所,錄取學生1.8萬餘人。各高校選拔了一批對基礎學科研究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優秀學生。同時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行小班化、導師制,探索本碩博銜接的培養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方面,要突出學生志趣,提升選材精準度,将強基計劃試點高校延伸至高中甚至初中,建立生源基地,開設先修課程,讓中學生提前了解和适應大學的教學内容,讓真正熱愛基礎學科的學生更早明晰方向,引導學生明确并堅定基礎學科研究志向。同時,注重保護學生個性,形成特色培養模式,建立适應人才成長的寬容多元的評價機制,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培養計劃。貫通以本研銜接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保障基礎學科長周期培養。另一方面,國家應重點加大對中西部試點高校強基計劃招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面向中西部地區基礎研究實際或未來産業發展需求,結合高校優勢提前布局相關招生專業,為區域發展培養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