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朝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以高水平科技創新引領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發布者:徐洪菊發布時間:2023-03-23浏覽次數:95

導讀:高校科技戰線要把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引領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以高水平科技創新引領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AG真人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 雷朝滋

  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習近平總書記代表十九屆中央委員會所作的大會報告,舉旗定向,明确宣示了我們黨在新時代新征程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為遵循、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态、朝着什麼樣的目标前進的重大問題。高校科技戰線要把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引領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以高水平科技創新引領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黨中央從突出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出發,在報告第五部分對教育、科技、人才進行統籌部署、集中表述,并首次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一重大變化,賦予我國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新的戰略定位和曆史使命,對高等教育的發展具有特殊重要意義。縱觀世界曆次科技革命,在造就新的世界創新中心和經濟強國的同時,往往同步帶動着全球高等教育中心的變遷。這種變遷不僅是規模和實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在科技創新的引領下,大學的學科結構、組織方式、育人理念等也随之發生了深刻變革。可以說,科技創新一直以來都是推動現代大學進步的最強動力、影響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變量。踏上新時代新征程,面對新使命新任務,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必須更加重視發揮高水平科技創新的關鍵支撐作用。

  (一)通過高水平科技創新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黨的二十大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最直接的任務。一直以來,我們對課堂教學高度重視,但是對科技創新在人才自主培養過程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存在簡單把人才培養等同于課堂教學,割裂對立教學和科研的現象。實際上,教學和科研都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隻是作用各有側重。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而科研更注重創新能力的鍛煉,是更高層次的“精加工”工序。越高層次的人才培養,越需要高水平的科研實踐,實現對科學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不斷訓練。隻有及時将科研成果和創新需求轉化為教育教學内容,通過科研訓練解決創新人才成長過程中“吃沒吃過豬肉、見沒見過豬跑”的問題,才能構建面向科學前沿和重大需求的知識結構與培養體系,才能培養出真正符合時代需求的高層次創新人才。

  (二)通過高水平科技創新鍛造世界一流教師隊伍

  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首先要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高校教師既是科學研究的主力,又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名師出高徒,隻有教師自己先有一桶水,才有可能給學生一碗水,如果教師自己隻有半碗水,那就很難培養出高水平的學生。優秀教師的能力水平從哪裡來,隻有從高水平的科技創新中來,在高水平的自由探索,在校企聯合技術攻關的第一線,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實踐中,在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的舞台上,才能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提高教學質量也要靠科研,教師學術水平高了,教學質量才能提升,才能鍛造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持續産生重大原創突破,持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形成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成長梯隊。

  (三)通過高水平科技創新提高我國高校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

  從16世紀的意大利到20世紀的美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深刻闡釋了世界科學和人才中心的轉移規律。人類曆史上,科技和人才總是向發展勢頭好、文明程度高、創新最活躍的地方集聚。高校在國際科技合作交流中具有獨特優勢,是目前海外人才歸國、外籍人才留學、高層次人才引進最主要的目的地之一,在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決定一所大學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核心是學術水平。一所大學隻有先成為創新的高地,才能在世界範圍内吸引人才,當我們擁有一批這樣的高水平大學,就能夠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就能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必須通過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加快建設國際化的科研平台、環境,才能吸引國際一流的創新人才和師資力量,不斷提高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真正形成具有全球競争力的開放創新生态。

 二、以高水平科技創新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衡量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水平,一個是看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質量,一個是看高等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當前,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宏偉目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産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是實現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最佳實踐載體,要通過高水平科技創新,更高層次、更大貢獻服務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通過高水平科技創新支撐産業發展

  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是黨的二十大對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部署的重要落腳點,也是高等教育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實現方式。新領域新賽道源于新發現新突破。隻有通過原始創新不斷産生重大發現、重大突破,才能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産業,創造新領域新賽道。現代科學的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發于深厚的基礎研究,産生于學科交叉領域,而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更多地來

  自于需求導向的跨學科、大團隊、有組織科學研究,大學在這些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和重要積累。美國128号公路串聯了麻省理工、哈佛大學等65所高校,奠定了“馬薩諸塞州奇迹”的基礎,近年來又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的高地,而斯坦福大學則是矽谷誕生的搖籃,充分證明了高校科技創新的巨大潛力。高校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通過有組織的科技創新,成為開辟新領域新賽道的重要起點和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重要動力源泉,促進創新鍊與産業鍊的深度融合,提升我國産業的國際核心競争力。

  (二)通過高水平科技創新支撐區域發展

  大學是一個區域的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也是區域發展的創新源頭和動力引擎。目前國家在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布局建設國際科創中心,在成渝地區和武漢布局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些地方無一例外都是高校雲集,這些駐地高校也正是建設國際科創中心和國家區域科創中心的主力軍。以武漢為例,華中科技大學十年來堅持深耕光電領域,和相關龍頭企業建立25個聯合實驗室,逐步建立起從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突破,到成果轉化應用的國家科技基地集群優勢,先後有130家高新技術企業由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應運而生,支撐中國光谷“光芯屏端網”産業集群突破6千億大關,正努力向萬億級産業集群發展。高校在支撐區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區位優勢、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要通過創新引領,強化輻射帶動作用,加快科技資源聚集,支撐服務區域高質量發展,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三)通過高水平科技創新支撐國家安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必須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斷提升我國發展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1966年,我們曆經千辛萬苦,花費170萬英鎊,折合4噸黃金的高價,才從荷蘭買回了一艘瀕臨淘汰的邊耙式耙吸船。在歐美技術壟斷下,我們從零開始一步步攻克技術難點,經過整整40年艱苦奮鬥,最終研發出第一艘自主設計建造的大型絞吸挖泥船。目前,上海交通大學牽頭設計的“天鲸号”等大型絞吸挖泥船60餘艘,年挖泥量超過10億立方米,實現了關鍵核心技術從“被封鎖”到“出口管制”的曆史性跨越,為我們在南海赢得戰略主動、維護國家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實踐反複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讨不來的。隻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守護國家安全是高校的重要責任,高校要堅持“四個面向”,強化研究型大學建設同國家戰略目标、戰略任務的對接,加強基礎前沿探索和關鍵技術突破,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三、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對高校科技創新的戰略部署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引領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把加強有組織科研作為關鍵舉措,把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作為最高追求,加快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一)在工作思路上重點圍繞“四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在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突破上下功夫。基礎研究一定要提高層次、提高質量。啟動基礎學科研究中心、醫藥基礎研究創新中心建設,持續實施“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瞄準若幹重大前沿科學問題,組織跨學科團隊,長期堅持、長期積累,力争不斷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突破。

  二是要在攻克“卡脖子”問題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上下功夫。實施“有組織攻關重大項目培育計劃”,既加快戰略高技術發展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又瞄準未來科技和産業發展的制高點,把科技的命脈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是要在服務國家區域創新發展戰略上下功夫。要主動服務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布局,以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地區等為核心,充分發揮高校的區位優勢和學科人才優勢,強化輻射帶動作用,加快科技資源聚集,支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

  四是要在提升行業産業發展核心競争力上下功夫。要主動與行業産業部門和龍頭企業加強對接,加快實施“千校萬企”協同創新夥伴行動、“百校千項”高價值專利培育轉化行動、“百校千城”未來産業培育行動,走好有組織的産學研深度合作“三部曲”,提升企業核心競争力,保障産業鍊、供應鍊安全穩定。

  (二)在組織機制上加快實現“四個轉變”

  一是在項目組織方式上,要從被動的“接單式”向主動謀劃、主動服務轉變,組織提出一批前瞻性、戰略性、引領性重大科研任務,把平台和團隊建設落實到具體任務中去,主動謀劃、主動對接、主動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和行業産業發展需要。

  二是在平台建設思路上,要從“自由生長”向“按需培育”轉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重大任務加強高校重大科研平台的培育布局,提高體系化、建制化建設水平。

  三是在團隊建設路徑上,要從“戴帽子”向“壓擔子”轉變,依托重大科研平台,組織實施重大科技任務和工程,在科研實戰中發現和造就各類創新人才,提高創新團隊建設水平。

  四是在科研組織模式上,要從“資源引導”向“綜合施策”轉變,積極拓展高校科技創新的服務範圍和投入來源,更加注重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不斷增強政策的系統性、針對性與協調性。

  (三)着力破解有組織科研“三個難題”

  一要着力破解科研方向與國家需求銜接不緊密的問題。高校科研與國家需求對接不夠緊密的問題長期存在。要完善“雙一流”建設動态監測系統,把承擔國家重大任務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效納入監測體系,引導高校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布局。要形成合力,共同實施好“有組織攻關重大項目培育計劃”,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提出重大科技計劃和工程,加大培育支持力度,加強與科技、産業部門的互動,有序推動相關計劃和工程納入國家科技計劃,切實做到提出真問題、研究真問題、解決真問題。

  二要着力破解跨學科、跨學院組建科研團隊難的問題。當前,高校難以組建多學科領域穩定的科研團隊,特别是有利于跨學校、跨學科、跨專業的協同創新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要以重大任務為牽引,以高水平創新平台為依托,建設政策特區,打破學科專業界限,賦予平台或團隊負責人職稱評定、績效考核、經費使用、人才引進等自主權,打造敢于攻堅克難的攻關團隊。要建立資源配置一體化機制,在重大人才計劃、研究生招生計劃、本科生推免名額等方面對有組織科研給予傾斜支持政策,克服單打獨鬥、資源分散的弊端,打破傳統的以學院、學科為單位的科研組織體系。

  三是着力破解評價激勵機制不完善的問題。科技評價是風向标、指揮棒。近些年,高校科技評價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效,但科研團隊“小而散”、科研成果追求“短平快”的狀況沒有實質性改變。特别是職稱評定、績效考核、獎勵評審等評價激勵機制,過多強調科技成果完成人的排序,強調第一完成人,導緻科研人員熱衷于牽頭幹點小項目,不願意參與承擔重大任務,“甯做雞頭不做鳳尾”的心态和現象還普遍存在。要把優化獎勵激勵機制改革作為着力點,真正建立突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在職稱評定、績效考核、獎勵評審等各類評審活動中,鼓勵引導科研人員積極參與重大任務攻關;不簡單以科研成果完成人排序作為衡量标準,更加強調科研成果的實際貢獻,引導科研人員強化協同創新。要進一步構建更有利于有組織科研的評價激勵機制,讓牽頭或參與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任務并作出貢獻的各類科技人才有幹勁、有盼頭,讓更多優秀研究生在重大科技任務中得到鍛煉,夯實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基礎。

來源:《中國高校科技》2023年1-2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