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3月24日電 2023年3月21日,雙碳引領轉型升級碳中和産業創新發展大會暨上海交通大學國家電投智慧能源創新學院碳中和發展産學研智創中心(下面簡稱“碳中和智創中心”)成立儀式,在上海交通大學國家電投智慧能源創新召開。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市工商聯主席、上海市總商會會長壽子琪,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學國家電投智慧能源創新學院院長黃震,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奚立峰,上海交通大學國家電投智慧能源創新學院黨委書記程伯儒,上海交通大學國家電投智慧能源創新學院副院長盛培忠,上海交通大學國家電投智慧能源創新學院碳中和發展産學研智創中心主任劉牧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培訓(宣傳)中心副主任江洪,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總經濟師張亞雄,中國節能協會綠色低碳金融産業委員會副主任、中核 投資有限公司黨委委員、中核同創(上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時運福,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AIF)教授、可持續金融學科發展專項基金學術主任邱慈觀,國家發展改革委培訓中心高級經濟師高燕飛、聶正标,新滬商聯合會執行會長、緻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嚴健軍,龍藏資本董事總經理趙祥龍,上海申能誠毅股權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恺,上海交通大學國家電投智慧能源創新學院碳中和發展産學研智創中心副主任潘耘、執行主任邵鈞,以及100餘位政府領導、學校及學院領導、政策專家、企業家、投資人、生态合作夥伴出席大會。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市工商聯主席、上海市總商會會長壽子琪圍繞“雙碳”工作,重點提出了三點要求:第一,要率先提升雙碳産業創新力和競争力,引領長三角雙碳産業加速崛起,快速聚合創新資源和産業鍊的優勢資源;第二,要激發活力,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搶抓新賽道、壯大新動能,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綠色低碳産業深度融合;第三,要優化環境,構建務實高效的合作協調機制。“雙碳”工作具有鮮明的系統性,是一項多維立體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領域統籌協調推進,各方面力量協同發力。
壽主席表示,未來希望政府、資本、平台、企業、高校等積極構建創新聯合體,充分發揮各方優勢,健全完善政策體系,深化産學研融合,用協同合作點燃雙碳産業的“核爆點”。不斷擴大綠色産業規模效應,推動綠色技術和産業高質量發展。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奚立峰表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是黨和國家對我國發展模式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對高層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能源創新學院将凝心聚力,持續深化校企合作,沉澱學院文化底蘊,為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标的實現和能源強國貢獻力量,繼續提供強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培訓(宣傳)中心江洪副主任指出,培訓(宣傳)中心近年來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做好相關培訓和宣傳工作,參與舉辦了多個碳中和工作培訓班及産業發展大會,開展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互動合作,在未來的工作中将緊密圍繞發展改革工作大局,以“雙碳”目标的實現為導向,立足于自身信息和人才優勢,積極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為推進和落實國家重大戰略而不懈努力。
上海交通大學國家電投智慧能源創新學院黨委書記程伯儒書記表示,碳中和智創中心将依托上海交通大學打造雙碳NETWORK産業生态圈,通過産學研項目對接與孵化,做好技術咨詢、産業規劃、成果轉化等社會服務,并緻力于為國家碳達峰碳中和培育高水平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及複合型、實踐型卓越人才。
壽子琪主席和黃震院士為碳中和智創中心進行揭牌,奚立峰、程伯儒、盛培忠、張亞雄、江洪、時運福、嚴健軍、劉牧群、邵鈞共同見證。
為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緊密圍繞碳達峰、碳中和領域的重點行業,投入綠色低碳、智慧科創建設工作,舉行了碳中和智創中心主任聘任儀式,聘請劉牧群擔任中心主任。
碳中和智創中心主任劉牧群就中心的發展展望進行了介紹。他表示,碳中和發智創中心将根據國家戰略和學校政策,緻力于提供高質量的低碳技術、低碳金融和低碳社會服務,依托學校學科優勢,将産業融合、資源整合作為主要工作,通過深挖各方需求,采用高峰論壇、閉門會議、産業研究、項目對接、資本引導等不同形式,凝聚政府、高校和企業的力量,努力探索具有交大特色的産教融合辦學模式,共同建造有溫度、有作為、有發展的NETWORK生态圈,助力低碳經濟發展,賦能産業、行業、企業升級。
黃震院士、張亞雄總經濟師和邱慈觀教授進行了大會主旨演講,分别就《碳中和目标下能源轉型的邏輯、路徑與機遇》、《雙碳目标政策體系和産業創新發展分析》、《雙碳目标下的綠色金融體系構建》進行了闡述和分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培訓(宣傳)中心高燕飛高級經濟師進行了主題分享。
來自政府機構、企業、資本不同領域的專家代表,共同探讨雙碳轉型背景下的産業機遇、未來發展、政策解讀,并開展了深入讨論,共同展望中國雙碳轉型未來藍圖。
會上,執行主任邵鈞還主持發布了“雙碳引領全球CEO研修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