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大學新聞網5月8日電 5月7日,“遺産研究的本土化與國際化”國際研讨會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活态遺産與社區發展”教席啟動儀式在複旦大學舉行。會上,複旦大學首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項目(UNESCO Chair Programme)—— “活态遺産與社區發展”教席正式揭牌,複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杜曉帆擔任教席主持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項目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2年發起的一項網絡計劃,旨在促進國際高校及相關機構間的知識共享與交流合作,以攜手應對挑戰,服務社會發展。目前已有近120個國家的850餘個機構參與到此項網絡計劃中。
此次揭牌的“活态遺産與社區發展”教席将聯合英國、新西蘭、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南非及中國等10個國家的20餘家高校、文博機構和基金會,聚焦中國和世界範圍内欠發達地區的活态遺産保護傳承與社區可持續發展,将在科學研究、社會實踐、學生培養、文化交流等各領域展開工作。
複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活态遺産處負責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秘書長蒂姆·柯蒂斯(Tim Curtis),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秦昌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事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主任夏澤翰(Shahbaz Khan),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副院長李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産培訓與研究中心秘書長周儉緻辭。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宋新潮發表主旨演講。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上海市文物局向義海副局長出席活動, 複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主持開幕式。
搭建全球化合作網絡 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近年來,複旦大學在文化遺産研究與實踐領域取得快速發展,“活态遺産與社區發展”教席的成功設立是學校在學科建設和國際交流合作領域的重要成果。金力表示,“活态遺産與社區發展”教席項目将聚焦探索不同國家和地區,尤其是欠發達地區如何更好地理解、保護、展示和利用遺産資源,提升文化自信、促進社會發展,為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可持續發展目标做出複旦貢獻。複旦大學将以此為平台,搭建全球化的活态遺産與社區發展合作網絡,形成一個開放、包容的學術共同體,積極對話,謀求共識,并吸引更多海内外專家、學者參與到文化遺産的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工作中來,共同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教育文化事業發展。
宋新潮在名為《文化遺産在時代變革中的挑戰》的主旨演講中指出,要充分認識世界變革對文化遺産所帶來的挑戰,同樣,也應該認識文化遺産在推動變革中發揮的積極作用,要加強國際合作,構建全球文明對話網絡,尊重文化多樣性,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共同應對變局對人類共同遺産的挑戰。
蒂姆·柯蒂斯說,今年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頒布20周年,“活态遺産與社區發展”教席的啟動具有重要意義,希望複旦團隊充分發揮創新能力與協作精神,與國内外專家、機構保持交流合作,不斷推動活态遺産保護。
秦昌威表示,希望教席堅持聚焦遺産保護和遺産地社區發展,密切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合作,積極開展教學活動,在搭建高水平國際交流與合作平台,探索發展中國家的遺産地社區可持續發展模式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夏澤翰表示,“活态遺産和社區發展”教席的設立有助于人們進一步理解文化遺産,為當今世界所面臨的挑戰帶來新的解決方案,并在促進可持續發展、構建韌性社會方面發揮作用。
李黎指出,“活态遺産與社區發展”教席的設立标志着中國的文化遺産研究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期待教席進一步緊密中國與聯合國文化遺産領域的合作發展,推動凝聚國際遺産保護研究共識,為全球文化遺産發展貢獻中國特色的社會方案與經驗。
周儉表示,要保護活态遺産的活态屬性,就要對不同的活态遺産中的社區人群、社會結構和人群需求展開深入調研,同時需要多學科共同參與合作。期待教席在推動活态遺産保護與發展以及全球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的研究、實踐、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方面作出中國貢獻。
宋新潮、向義海、李黎與陳志敏共同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活态遺産與社區發展”教席揭牌。
深入活态遺産研究 在國際發出中國聲音
上世紀9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針對世界遺産地的保護提出活态遺産概念,旨在強調文化遺産在本土社區中的動态使用和傳承。目前活态遺産的概念已經不限于世界遺産的範疇,還延伸到了其他遺産領域。活态遺産作為仍保持着原初或曆史過程中的使用功能的遺産,與社區之間的關系尤為緊密。
“活态遺産保護有較大的複雜性,解決好遺産保護和人類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是一個重大議題。”杜曉帆表示,“活态遺産與社區發展”教席的設立為國内外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從業人員、社區居民開展文化遺産領域的交流合作、學習互鑒搭建了重要平台,“我們也希望利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這樣一個平台,在國際上發出我們的聲音。”
2015年起,杜曉帆作為複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與中心教師團隊共同帶領學生們開始了文化遺産方向的研究工作。從山西、福建、貴州、新疆,再到安徽、河南、廣東、西藏……八年間,團隊調研足迹遍布全國各省市800多個城鄉聚落、文化景觀、文化線路,并在全國建立13個專家工作站和實習基地。他們積極探索文化遺産方法論,深耕鄉村遺産領域,深化世界遺産價值研究,參與編制多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産地保護利用規劃,發表多項文化遺産相關著作、報告等。
“在我們這個團隊中,同學們的力量很強,做了很多努力。”在深耕文化遺産研究的同時,杜曉帆十分重視人才培養。在今年3月舉行的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決賽中,複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複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家國情懷——文化遺産賦能鄉村振興”項目榮獲“文化創意和區域合作組”銀獎,而此次新設教席将為青年人才的培養提供廣闊的發展舞台。
以教席啟動為契機,“遺産研究的本土化與國際化”國際研讨會同步召開。教席合作夥伴、國内外專家學者以此為議題,在國際視野下立足本國的遺産保護經驗,圍繞遺産社區發展、公共政策、參與途徑等話題,對話探讨活态遺産保護與社區發展的理念和方式。未來,教席将持續聯合國内外合作夥伴及兄弟高校,共同緻力于活态遺産的保護傳承,促進社區發展,提升文化自信,努力為國際遺産保護利用貢獻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