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國際傳播研究院揭牌儀式暨“面向未來的國際傳播:理論與實踐”研讨會舉行

發布者:徐洪菊發布時間:2023-05-16浏覽次數:13

       北京大學新聞網5月12日電  2023年5月9日,北京大學國際傳播研究院揭牌儀式暨“面向未來的國際傳播:理論與實踐”研讨會在英傑交流中心舉行。來自業界和學界的多名國際傳播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見證研究院的成立,并圍繞國際傳播相關議題展開交流讨論。

       2022年12月,經學校批準,原“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更名為“北京大學國際傳播研究院”。自2015年成立以來,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聚焦時代命題、服務國家決策,已完成包括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課題在内的各項課題和研究報告數百萬字、内參稿件近200篇,在網絡輿論治理、媒體深度融合、國家外宣策略、數字平台經濟、邊疆傳播與治理等領域持續發力,提供的決策參考和分析報告多次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批示和表揚。研究院的核心成員包括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和中宣部、中組部“四個一批”人才等,他們長期參與國家信息傳播治理領域和國際傳播領域的政策咨詢,在構建國際傳播自主知識體系中發揮了關鍵的學術創新和組織領導作用。今後,北京大學國際傳播研究院将繼承之前豐富的學術成果,進一步聚焦和助力我國的國際傳播事業,在這一領域産出更豐富的研究成果。

       會議開幕式由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唐金楠主持。他指出,本次研讨會的舉行恰逢北京大學建校125周年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大五周年,此次研讨會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展主題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機,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對此高度重視,期望與會專家學者通過學術研究和實踐經驗的分享,為我國國際傳播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

       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部長強世功指出,北大具有發展國際傳播學科的特色優勢,在此領域的探索緊扣國家戰略與時代主題。做好國際傳播,首先需要轉變觀念,使新聞傳播與文化傳播成為自主性更高的領域,主動發力、主動作為;其次,國際傳播要注重受衆需求和體驗,提升中國文化産品在國際市場的競争力;同時,積極利用北大的跨學科平台,通過不同專業的碰撞結合,打造自主知識體系。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陳剛指出,國際傳播是北大新聞傳播學科要大力發展的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作為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的起點與最早建立國際文化交流專業的學校,北大在國際傳播領域擁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憑借先發優勢,北大在國際傳播領域成果卓著,曾拿到多項國家級重大社科課題。此外,北大擁有得天獨厚的跨學科優勢,國際傳播将會成為助推跨學科發展的新增長點。他表示,國際傳播研究院的更名将是一個全新的起點,期待它為學科、為北大、為國家作出更多貢獻。

       北京大學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麗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對研究院過往工作進行回顧,并對未來工作進行展望。她表示,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更名為北京大學國際傳播研究院之後,将繼續扮演研究平台和高端智庫的角色,積極開展國際傳播工作,為主流媒體及各類傳播主體的國際傳播實踐活動提供策略建議,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貢獻力量。

       會議的主旨論壇由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王維佳主持。新華社原副社長兼常務副總編輯馬勝榮,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副會長、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原副台長夏吉宣,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段鵬,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副院長孫敬鑫,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史安斌,程曼麗先後發表主旨演講。

       馬勝榮從傳播理念、話語權、講故事、創意推動和新技術挑戰五個角度讨論了國際傳播實踐中的幾個問題。他認為,國際傳播必須堅持以事實為基礎的傳播理念,在強調宏觀上的客觀的同時不能忽視微觀上的客觀的重要性;要用好國際話語權,這不僅是理論和實踐問題,更是深層次的戰略問題;如何“講故事”的根本在于全面、客觀、真實地報道中國和世界,困難和成就都是故事的一部分;國際傳播的各個環節都需要形式、内容和風格的好創意;新技術既帶來挑戰也帶來機遇,要善于利用新技術推動國際傳播的發展。

       夏吉宣結合當下國際局勢,提出了國際傳播的幾點思考。他指出,傳播技術的更新換代減弱了時空對傳播的限制,又加劇了國際範圍内的挑戰。他結合涉外調查,對我國的國際傳播現狀與導緻現狀發生的原因進行了歸納整理。現階段,我國的國際傳播在傳播貼近性、選題針對性、報道平衡性、傳播戰略性上存在一定問題,需要把握傳媒功能,完成國際傳播的戰略目标。

      段鵬以中華禮贊項目為例介紹了中國國際傳播在媒介虛拟叙事實踐研究方面的探索。他指出,要運用文化傳播等多元豐富的形式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國際傳播不應局限于傳統媒體,中華禮贊的嘗試正是通過虛拟現實媒介的創新使用打破傳統文化傳播交流的障礙。我們要充分發揮技術的潛力,用媒介創新文化發展交流的形式,打破單一固化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格局。

       孫敬鑫從四個維度探讨了後疫情時代國際傳播面臨的新形勢。在供給側,國際傳播面臨着有效供給不足的困境;在需求側,國際傳播亟需正視北方國家對華需求的熱度和信任度降低的事實;從現階段來看,我們正面臨着“造船出海”和“借船出海”、中國特色和全人類共同價值比例協調平衡的兩對矛盾;就整體外部環境而言,逆全球化趨勢不斷增強,技術更新的确定性和技術給國際傳播帶來的不确定性共存。他指出,新形勢對我國國際傳播提出了新要求,國際傳播研究院的成立恰逢其時。

       史安斌結合ChatGPT的發展現狀,分享了其在人機共生時代國際傳播領域研究的最新成果。他從數字化時代中國的國際傳播情境與面臨的國際傳播新生态入手,讨論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對國際傳播與話語體系構建産生的影響。他指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的認知升維背景下,輿論戰被升級成為了認知戰,僞造的、誤導性的信息在傳播中更難辨認,為此,我國的國際傳播亟待完成相應的轉型升級。史安斌表示,面對真僞難辨的傳播現狀,需要建設中國的自主叙事體系,通過跨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國際體系的再框架化、優化政策叙事、統合國家對内對外身份認知等方式展開探索。

       程曼麗以“中國式現代化願景下的國際傳播”為題,結合中國國情勾勒出國際傳播的未來圖景。她指出,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中國共産黨的中心任務,而國際傳播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有着非凡的曆史使命,同樣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她描述了構建中國式現代化框架下的國際戰略傳播體系的五條戰略舉措:改變傳播理念、調整傳播内容、改變傳播形式、更新傳播手段、培養傳播人才。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框架下的國際傳播是全局性的,需要各個傳播環節形成合力,共同擔負起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國際傳播的使命任務。

       研讨會最後,陳剛、程曼麗進行學術總結。陳剛指出,此次研讨會是一場前沿性、探索性的分享,是學界和業界的精彩交流。程曼麗表示,參與此次研讨會的專家學者立足現實、着眼未來,聚焦國際傳播前沿領域,提出了許多值得密切關注和深入探讨的問題,令人受益匪淺,并期待大家能夠持續關注北京大學國際傳播研究院的成長發展。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