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新聞網5月20日電 2023年5月13日,由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主辦的北京大學全球風險政治分析實驗室揭牌儀式暨“全球風險政治與數字全球治理”學術研讨會在國際關系學院秋林報告廳舉行。來自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複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科院大學、外交學院、北京語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美利堅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倫敦大學、杜倫大學、曼海姆大學、穆罕默德六世大學理工學院、首爾國立大學等國内外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知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和線下參會方式齊聚一堂,共同見證實驗室的成立,并圍繞“全球風險政治與數字全球治理”重大課題與前沿議題展開深入交流和研讨。來自全國人大和中國商務部、高等院校、研究所、出版社、學術期刊、智庫等單位的200多位官員、研究人員和師生代表出席會議。會議開幕式由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張海濱教授主持。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唐士其教授代表學院緻辭。他指出,國際關系學院成立北京大學全球風險政治分析實驗室是國關學院學科建設,特别是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室緻力于推動綜合安全理論研究和全球風險政治分析。他對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在實驗室籌備和建立過程中給予的大力支持和有力指導表示衷心感
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部長強世功教授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要求提高風險動态監測和實時預警能力,為統籌國内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保駕護航。因此北大全球風險政治分析實驗室的成立具有重大的現實和理論意義。他表示,北京大學積極推動新文科和數字人文建設,大力支持建設文理工交叉的文科實驗室,北京大學全球風險政治分析實驗室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學校将一如既往繼續支持全球風險政治分析實驗室的發展,期待實驗室銳意進取、不斷創新,為國家和世界有效應對全球風險貢獻北大方案和北大智慧。
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校長、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安德魯·馬丁(Andrew D. Martin)教授為會議發來視頻賀辭,稱贊北京大學全球風險政治分析實驗室的成立是北京大學緻力于科研創新、尋求應對全球挑戰的解決方案的重要舉措,也是全球風險研究領域的一個裡程碑。他将持續關注實驗室的開創性研究成果,并期待未來有機會訪問實驗室。
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主任、管理創新交叉學科平台召集人、光華管理學院行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光華博雅特聘教授張志學在緻辭中指出,實驗室是促進問題解決的學術社群,期待全球風險政治分析實驗室結合理論建構、大數據、調查等多種方式,不斷豐富我們對國際政治和全球風險的認識。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哈佛大學定量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Weatherhead University教授加裡·金(Gary King)在視頻緻辭中熱烈祝賀北大全球風險政治分析實驗室的成立,并表示,傑出的社會科學實驗室的共性在于真正形成學術社群。他強調了哈佛大學和北京大學已經建立的密切合作關系,真誠期待哈佛定量社會科學研究院與北大全球風險政治分析實驗室在未來開展深入合作和交流。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尼豪斯全球化與治理中心主任、B. C. Forbes教授海倫·米爾納(Helen V. Milner)在視頻緻辭中希望北京大學全球風險政治分析實驗室與她領導的中心開展研究合作,共同探索解決氣候變暖、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地緣政治風險等緊迫而棘手的全球性問題,并發展思想、概念和方法去評估這些風險。
德國科學院院士、德國國家科學基金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歐洲EITM項目主任、德國曼海姆大學教授托馬斯·昆尼希(Thomas König)熱烈祝賀實驗室的成立,并表達了對實驗室研究任務和方法的高度贊賞,希望實驗室以創新的思路和方法來克服因戰略互動和網絡化複雜博弈給風險評估帶來的巨大挑戰。
美國美利堅大學大數據科學中心主任、Political Analysis主編、The Society for Political Methodology原主席、美利堅大學傑出教授傑夫·吉爾(Jeff Gill)稱贊實驗室的成立是一個偉大的進步,21世紀是數據的世紀,是将計算社會科學應用于全球風險、政治不穩定問題研究的最重要時期。
劍橋環境能源和自然資源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英國劍橋大學土地經濟學系講席教授豪爾赫·韋努埃拉斯(Jorge E Viñuales)稱贊實驗室的成立恰逢其時,其研究主題在當今尤為重要。世界面臨重大變革的時機已然成熟,運用數據、構建模型在轉型研究中極具潛力,他期待未來與實驗室有更多交流合作。
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全球研究院全球數據中心主任樸俊熙教授(Jong Hee Park)在緻辭中表示,這一跨學科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令人興奮的新倡議,展現了北京大學對創造一個更加安全、可靠、可持續的世界的遠見卓識與承諾。
大會緻辭環節結束後,北京大學全球風險政治分析實驗室揭牌儀式舉行。領導嘉賓還為“全球風險政治定量鬥士”(Quantifighters)頒發了榮譽證書。
北京大學全球風險政治分析實驗室主任、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龐珣向與會嘉賓全面系統介紹了北京大學全球風險政治分析實驗室。她指出,實驗室未來将聚焦全球風險政治理論研究、議題研究、數據和方法研究、決策和政策研究等四大方向,追求以跨學科、基礎和應用并重、大膽創新、由科學精神和社會使命驅動為特色的研究。實驗室将彙聚各種力量和智慧來構建新一代風險、安全和韌性框架,服務于國家、市場、社會和個人在高度不确定時代的安全和福祉。
随後,大會進入主旨演講環節,北京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勇擔任主持人。
唐士其以“綜合安全:風險的反向界定與政治邏輯”為題作書面主旨報告(《國際政治研究》編輯部主任莊俊舉代為宣讀),提出用風險為對立物來反向界定安全概念,進行綜合安全理論的構建,運用綜合安全的框架重新審視安全困境。
國務院參事、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教授何茂春以“國際關系風險的假象與機遇分析”為題發言,指出風險研究不僅要抵進真實風險,還要抵近人心,因為風險具有人為和政治因素。風險研究還應該關注如何在風險中抓住機遇、奮發有為。
複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AG真人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複旦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特聘教授吳心伯以“探索中美博弈的邊界”為題發言,指出中美關系的演變速度遠超預期,迫切的任務是界定中美戰略博弈的邊界,關注有指向性的風險有助于戰略性溝通。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助理院長席天揚教授以“國家治理指數的建構邏輯”為題發言,他的研究發現現有國際指數體系中存在重要偏差,體現了背後的治理價值定義,凸顯了以中國治理經驗和模式為基礎來構建評估指數新體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計量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統計與大數據研究院李勇教授也向大會發來了學術演講視頻,展示了如何将貝葉斯和頻率派路徑相結合避免在假設檢驗中p值濫用的嚴重問題。
下午的會議分為三個平行舉行的主題學術讨論會。分會場一的議題為“全球地緣政治風險與數字全球治理”。袁正清、莊俊舉、節大磊、祁昊天、賴華夏、陳兆源、吳限、劉琪、漆海霞、左希迎、楊原、曹玮等12位嘉賓發言和點評,對國際經濟法的量化研究問題、外國直接投資與東道國武裝沖突的影響、SWIFT作為“金融核武器”的演變曆史過程、全球經濟安全網中的道德風險問題、風險決策中的主觀判斷、美國主導國際秩序所面臨的深刻挑戰、決策中的自選擇問題,以及軍事聯盟的戰略環境等風險議題進行了深入的讨論。
分會場二的議題為“全球風險治理的數據與方法”。盧曉、陳濟冬、黃晶、王熙、周羿、張揚、埃申維克、特勞姆勒、布呂赫、雷達、劉力成等11位嘉賓先後發言,針對城市治理中的政府回應性與公衆的信任、聯大中的國家聯盟、文本信息數據的實時GDP預測、國際關系中政治分野的網絡結構特征和時間趨勢變化、網絡輿論事件與政府公信力之間的關系、第二次投票資格與民粹主義态度、戰時性暴力經曆與政治參與、監督學習方法在政治文本跨領域主題分類中的應用、施封鎖隔離政策對民衆對難民情緒的影響、如何測量推特上社會運動的資源調動程度,以及如何控制因果推論中幹擾項帶來的敏感性等研究議題進行交流。
分會場三的議題為“全球氣候風險政治與數字全球治理”,徐沁儀、董亮、胡王雲、楊秀、郭虹宇、張晗、張星、杜爾順等8位嘉賓進行了熱烈研讨,就中美氣候合作、風險的接受問題、城市生命線面臨的巨大風險、可再生能源海外投融資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國際碳定價體系構建等前沿和重大問題貢獻了真知灼見。
在閉幕式環節,龐珣對會議進行了全面總結,張海濱代表學院對學校的大力支持、與會專家學者的精彩發言和會務團隊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謝。北京大學全球風險政治分析實驗室揭牌儀式暨“全球風險政治與數字全球治理”學術研讨會圓滿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