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5月29日電 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人工智能為教育現代化帶來了更多可能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從戰略意義上讨論技術革命帶來的生産力變革背景下教育與未來的關系,是個備受關注的重大命題。
5月28日,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主辦的“智慧時代的教育變革”學術論壇在北京圓滿召開。會上,來自學會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的知名專家學者分享了教育數字化的最新學術前沿與趨勢動态,以及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最新理念和思考。會議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康甯主持。
論壇上,五位知名專家學者就智慧教育背景下教育變革主題做精彩主題報告。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廈門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邬大光教授做了題為《重新認識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三對關系》的學術報告。邬大光教授從“本土化與現代化”的關系談起,簡要分析了歐洲、美國、日本的高等教育本土化轉型探索,他指出,“本土化和現代化”是後發外生型國家的教育發展都必須要經曆的過程,我國教育同樣面臨着“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命題,一個國家的教育現代化首先是教育的“本土化”,在“本土化”的基礎上完成“現代化”轉型,其“本土化”的定型過程決定了“現代化”的發展水平。從“計劃與市場”的關系來看,中國高等教育是計劃的還是市場的?邬大光教授認為,不能無視市場經濟國家中高等教育的計劃性,任何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都是計劃與市場的結合,計劃當中有市場,市場當中有計劃,需正确處理兩者間的關系。針對“供給與需求”關系,邬大光教授表示從曆史來看,需求推動改革是高等教育轉型的基本規律,在新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要從“供給側”轉向“需求側”。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原校長林建華教授做了題為《知識開放時代的高等教育》的學術報告。林建華教授闡述了從大學知識壟斷時代到知識開放時代,教育的變革與回歸。報告中他通過詳實豐富的成功案例,提出教育的目标是解放心智、釋放潛力、學以成人,教育模式是教育改革核心,教育成功的關鍵因素是隐性與顯性知識的轉換。林建華強調,我們已經進入知識開放時代,這個趨勢隻會更強,我們需打開邊界,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才能提供更好的學習成長體驗。未來的大學應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培養自立的人,是唯一可以溝通所有知識活動的場所——人類知識活動的中心、人才培養與實際場景結合——“學以成人”的中心、科學研究與技術研發結合——溝通知識創造與應用的中心、知識傳播與信息技術結合——終身教育的中心。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武漢理工大學校長楊宗凱做了題為《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 構建高質量教育發展體系》的學術報告。他從技術推進經濟形态的演變談起,數字經濟發展必然對數字教育提出要求,數字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他指出,必須推進智能技術支撐下人才培養體系的整體重構,才能适應新形勢的需要。從“國際上對教育數字化達成高度共識”到“黨的二十大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楊宗凱校長系統介紹了我國統籌實施的系列教育數字化戰略和行動,闡釋了教育數字化的内涵和推進路徑。他認為,教育數字化關鍵在于“化”,也就是在數字時代對教育進行系統性變革,構建新型的教育生态。通過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的創新,逐步實現流程再造、結構重組和文化重構。楊宗凱校長還分享了武漢理工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三所大學的數字化轉型探索與實踐,并對教育數字化的未來提出展望和建議。
清華大學李星教授分享了題為《輪回:從Internet到ChatGPT》的精彩報告。李星教授從計算機簡史、互聯網簡史、人工智能簡史出發,用豐富的漫畫、圖解深入淺出地闡釋了互聯網核心技術的演進、人工智能的發展,尤其是ChatGPT對互聯網體系結構的影響。他認為,對于人工智能領域來說,ChatGPT是一個嶄新的起點。ChatGPT之後,未來的教育應當是教人擁有智慧,而不僅僅是擁有知識、信息與技能。智慧是設計體系結構的能力,而技能僅僅是依照設計搬磚添瓦的能力,智慧與思維是創新真正的來源,而知識與技能則相當次要。未來的教育,應當注意培養批判性思維、邏輯能力,并且允許年輕人暢所欲言,再給予他們充分的試錯空間。李星教授還從起步發展、追趕創新、突破引領三個方面介紹了CERNET推動互聯網科技進步的曆史使命和實踐。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AG真人科技發展中心原主任李志民教授為大家帶來題為《教育、科技、人才統籌部署、一體謀劃的内在邏輯》的精彩報告。他指出,黨的二十大将教育、科技、人才統籌部署、一體謀劃,高等教育作為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結合點,在建設現代化強國中承擔着重要的使命,肩負着不可替代的曆史責任。李志民教授分别從教育改革與發展、科技改革與發展、學科專業調整三個方面分享了體會和思考。他提出,我國高等教育要轉變精英教育觀念,遵循高等教育普及階段的發展規律,調結構、控規模、提升質量,适當控制大學異地辦學的沖動。在科技改革與發展上,我們應在逐步調整科技評價導向、改革科研資助模式、科研支撐平台形成合力上發力。他強調,中國的崛起本質上其實并不僅僅是經濟的崛起,是教育、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全面崛起,黨的二十大給我們設立了路線圖和奮鬥目标,我們都會如期地實現這些目标。
來自全國各地的理事、會員以及各高校、教育領域專家學者等300餘人在學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第四屆理事會成立大會閉幕後參加了本次論壇。論壇由中國教育在線提供直播技術支持,微博和直播平台共達5萬人次在線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