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5月26日電 5月25日至26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辦的一流大學建設系列研讨會—2022暨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新校區舉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14所高校校長、副校長齊聚合肥,在2022年度“一流大學建設系列研讨會”上共同探讨在“三位一體”建設框架下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之道。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書記舒歌群在開幕緻辭中指出,本次研讨會的主題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建設,充分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支撐引領作用,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周琪,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理事會會長、浙江大學校長杜江峰分别發表緻辭。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清華大學校長王希勤、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複旦大學校長金力分别主持了14位校長報告。
24日下午,省委書記韓俊與出席一流大學建設系列研讨會-2022暨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的部分嘉賓舉行工作會談。
25日中午AG真人副部長翁鐵慧與各高校代表一起參加午餐會。
26日上午,部分高校代表參觀了科大訊飛、先進技術研究院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新園區。
“一流大學建設系列研讨會”自2003年起舉行,本次第20屆研讨會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辦。
關于如何建設一流大學,來自14所大學的代表分别做出了精彩的分享。
清華大學校長王希勤指出,我國正處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要素的規模驅動力已明顯減弱,依靠創新驅動的内涵型增長貢獻日益凸顯。而創新必須依靠科技進步,科技進步必須依靠人才,人才又必須依靠教育。傳統高等教育“專才模式”已不能滿足創新型科技人才的需求,中國工科專業教育必須加快轉型,疊代創新,更好地實現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我們紮根于清華具體的教育培養實踐,對不同的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給予批判性思考和理性借鑒,最終在立足本土實踐,放眼國際的基礎上提出具有中國特色、清華風格的社會主義大學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韓傑才指出,世界科學中心變遷孕育科技強國,給我國加快建設成為科技強國帶來啟示和機遇。傑出人才培養是一流高校重要的曆史使命。勇擔科教興國使命,必須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重大部署背後的戰略考量、全局視野、系統謀劃和深刻内涵,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準确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不斷探索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撐的重要路徑。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汪揚對AI時代的教育和創新提出了新的思考。面對AI如ChatGPT的沖擊,許多行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高校亟需改變已有的傳統教育方式,不要低估AI給基礎科學研究和教育帶來的挑戰與機遇,用更科學的态度擁抱AI,把AI作為一個教育利器,釋放創造力、打破壁壘,培養一大批未來創新人才,才是建設高水平大學的應有之計。
複旦大學校長金力認為,高校要形成“以我為主”的發展策略,不斷打造自身鮮明特色,緊緊圍繞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再創新、創造性實現“第一個複旦”做文章,深化教學改革和教育評價改革,以培養“大先生”和“未來領軍人才”的戰略思維,探索自主發展道路,積極探索創新人才的高質量自主培養模式,力求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并利用自主研發成果去解決國家和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實際問題,不斷提升代表國家參與全球合作競争的能力。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指出,社會在發生着巨變,世界在發生着巨變,社會與大學的反向交流正在推動着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大學不再是從外部撬動社會的支點,大學必須要從以單一學科為支點的傳統的封閉的小圈子中跳落出來,直接與社會對話、與世界對話。這是二十一世紀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大學的深刻變革和必由之路。
北京大學副校長孫慶偉提出,持續推進人才強校戰略,形成以才引才、以才育才的正循環,打造頂尖的師資隊伍。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強化高層次人才自主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對接國家戰略需求,築牢科技自立自強之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推動“雙一流”建設高質量發展、建設頂尖學科厚植創新土壤。在全球高等教育與國際學術共同體建設中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開創北大對外開放新局面。
香港中文大學署理校長陳金樑表示,要推動創新能力的提升,強化多學科交叉融合及科技應用的能力。香港中文大學采取多項舉措,推動跨學科研究交流、提升創新體系效能、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具影響力,建設香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角色。大學須在上遊科研中發揮學術引領作用,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投入科技創新空間布局,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為國家的創新科技戰略注入力量。
南京大學校長談哲敏認為,準确把握黨的二十大對高等教育的部署,科學認識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關系,堅定發揮高等學校的主力軍、排頭兵作用。要以人才引領為驅動,努力造就報效國家、服務人民的“大先生”,團結奮鬥、争先進位、坐言起行、應勢而動,為創建“第一個南大”提供有力支撐,為建構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科教創新高地貢獻“南大智慧”和“南大力量”。
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理事會會長、浙江大學校長杜江峰從教育圖強、科技制勝和人才引領三個方面進行報告。中國一流大學群體在對世界一流大學有效趕超的進程中,必須在整體高質量發展基礎上聚焦若幹領域形成具有顯示度的全球高峰。要培育出具有先鋒性、獨創性、引領性的優秀學科,其核心内涵依然要體現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具體而言就是要有高質量教育、高水平創新、高素質人才和高影響國際聲譽。
澳門大學副校長許敬文指出,高等院校通過推動學科融合,持續推動教育和科研的創新,服務區域提升創新發展能力,并助力國家科技創新突破發展瓶頸。澳門大學未來将不斷深化、優化學科融合相關實踐,緻力培養更多能适應社會發展所需、具知識整合和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促進學術研究并創造更多科研成果。繼續發揮澳大特殊地位和獨特優勢,與國内外高等院校共同努力,為國家及世界的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作出應有貢獻。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奚立峰認為,高校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上海交通大學将堅持圍繞“四個面向”,不斷提升對國家戰略科技的支撐作用。在世界科技制高點競争空前激烈的背景下,作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應挺身而出、當仁不讓,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科技中心的轉移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奮鬥。
澳門科技大學校長李行偉表示,大灣區面臨應對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澳科大作為産學研示範基地,應整合跨學科優勢力量,為澳門“雙碳”目标提供科技支撐。同時從科學研究與學術發展的角度,繼續發揮中國與國際交流的橋梁作用,打造成為科技合作的基地。以“紮根澳門、融入大灣區、服務國家”為定位,推動澳門經濟适度多元化,實現澳門經濟可持續發展,助力澳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國家建設發展大局,共繪灣區合作新藍圖。
香港大學副校長申作軍強調,香港大學一直以來都背靠祖國、面向未來,今年在世界級策略性的重點研究領域全面推進,努力為國家乃至全世界的學術教育和人才培育作出貢獻。在未來中國大學的發展中,在三個方面發揮作用,分别為世界頂尖的基礎研究、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建設以及國際人才蓄水池的建設。香港大學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大學,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導,把握一切機會,克服一切困難,積極融入國家科技創新發展的隊列中,推進中國科技高質量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重大的貢獻。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在報告中指出,中國科大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傳承科教報國、追求卓越的精神,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立足國内重大需求,潛心立德樹人,執着攻關創新,在基礎性、戰略性工作上多下功夫,努力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為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