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教育的“全球視野”

發布者:徐洪菊發布時間:2023-06-25浏覽次數:39

技術進步和社會需求變化正在推動教育發生深刻變革,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了未來教育的探索中,國際組織也紛紛跟進,提出了各自的觀點。為全面把握未來教育的國際趨勢,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比較教育研究所組織人員對世界主要國家和主要國際組織進行了研究,系統梳理了其主要做法和觀點。以下就兩篇已經發表的研究文章與讀者分享。

從本來走向未來:回溯近十年教育研究,探尋理想教育的“脈搏”

林衛民:用預見未來的眼光,把握正在到來的機會——讓每個人對未來都有清晰的方向

 

01

主要國家未來教育的政策與實踐

數字化背景下,各主要國家相繼推出教育信息化政策,促進本國教育升級疊代,實現教育數字化轉型;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數字化手段,着力提升受教育者的數字素養,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全方位推進教育轉型。


1.美國:信息化重塑教育,加強數字化時代人才培養

美國是歐美世界推進未來教育的集中代表,通過信息化重塑教育的基礎設施、課程與教學,并不斷深化核心素養研究,将教育變革引向深入,主要行動可大緻梳理如下:

1)通過信息化推動教育升級疊代。自1996年起,聯邦政府每隔四、五年發布一期“國家教育技術計劃”(NETP),系統推進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最新一期的“國家教育技術計劃”從技術充分融合教育的角度,對開展個性化學習、推進技術支持的教學、提升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和實施個性化評價做了全面規劃。

2)深化核心素養研究并引領實踐。在“21世紀學習聯盟”(P21)等智庫推動下,美國教育界将關于學生素養的界定由“3R”(閱讀、計算與寫作)轉向“4C”(審辨思維、創新、溝通、合作)。并與中國合作,在“4C”的基礎上推出“5C”(新增“文化理解與傳承”)。

3)深度開展數字化背景下課程與教學改革。美國課程設計中心(CCR)相繼推出“四維教育”和“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潛力與前景”等課改報告,其中“四維教育”之“四維”分别是知識維度、技能維度、角色維度和元學習維度,四種維度皆被賦予新的内容。

4)加強STEM教育,全面培養數字化時代人才。聯邦政府自2018年推出新一輪STEM教育規劃以來(“北極星計劃”),朝野上下前所未有地推進STEM教育,增加撥款、強化跨部門合作、示範推廣,并重點發展師生“計算素養”。


2. 日本:培養面向社會5.0的信息化人才

面向當下和未來社會變革,日本政府在2016年推出的第5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就提出“社會5.0”(Society 5.0)的概念,具體是指虛拟空間與現實空間高度融合的社會系統,是實現經濟發展并解決社會問題、以人為中心的新型社會形态。

2020年,日本修訂《科學技術基本法》,更名為《科學技術創新基本法》,以此為據,日本政府于20213月推出新一期“科學技術創新基本計劃”,該計劃進一步細化了“社會5.0”的願景,并着力強調教育的數字化轉型,系統推進STEM教育。

當前日本的教育改革,旨在通過信息教育培養學生的學習力以及面向社會5.0時代的生存力,在改革中,重新定義了信息素養,将其與語言能力、問題發現與解決能力一起作為學生應具備的三大基礎能力。配合當前改革,日本政府推出了以改善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環境為目的的“五年計劃”(2018-2022)。

該計劃強調運用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建設社會5.0時代的學校信息化環境,從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個性化學習,培養學生形成能動學習與合作意識,以及發現與解決問題等能力。


3.印度:“數字印度”戰略下推進智慧教育

當前印度數字化進程已超前于全球多數國家和地區,為全球産業數字化發展輸送了大量數字工程師(相關調查顯示:矽谷30%以上的工程師及7%的高科技企業CEO是印度裔)。

莫迪政府早在2015年就推出“數字印度”戰略,旨在從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化政府服務和公民數字教育三個方面,推動印度成為數字賦能的社會和知識經濟體。

以此為綱,在高等教育領域,印度政府聯手IT行業及印度軟件和服務業組織,積極打造“數字人才庫”,包括加大數字人才培養培訓投入、推動政産學研聯合培養、新增數據科學、大數據分析等學位計劃。

在基礎教育領域,印度中小學校深度實施了“智慧教室”計劃,平闆電腦、筆記本電腦、虛拟現實、互聯網、交互式投影儀進入教室,“智慧教室”顯著改變着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習者的學習方式,逐漸将數字學習變成現實。

當前,受疫情影響,印度國家教育研究與培訓委員會(NCERT)響應政府人力資源發展部(MHRD)的ePathshala倡議,開發出用于展示和傳播的所有教育電子資源,包括教科書、音頻、視頻、期刊等,并放在印度中央教育技術研究所(CIET)官網首頁,為全印度提供在線教育服務。


4.韓國:打造以人為本的未來智能教育環境

疫情沖擊下,韓國在打造智能教育環境的同時,進一步加強了創新型人才培養。在韓國AG真人公示的新一輪的教育課程改革方案《2022修訂教育課程》中,更加強調了信息素養和信息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課程規劃更加側重于學生自主選擇和融合學科教育。

在推進教育信息化方面,與美國同步,韓國也是自1996年開始,系統實施每五年一次的教育信息化規劃。二十餘年來,韓國教育信息化經曆了建立信息化基礎設施,适應知識經濟開展遠程教學,強化研發能力,開發應用數字教材以及建立個性化學習支持體系等不同階段。

當前正在實施的第六次教育信息化規劃(2019~2023),旨在通過打造未來智慧教育環境、推進可持續教育信息化創新、通過ICT實現定制化教育服務以及建立共享教育信息的數字基礎設施的四項施政領域(包括13項重大政策任務),從而打造“以人為本的智能教育環境”。此外還将出台《教育信息化推進法》,并建立監控和績效體系,保障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實施。


5.澳大利亞:配合國家願景,實施未來教育戰略

澳大利亞政府于2021年推出《數字經濟戰略2030》,旨在達到“2030年建成領先的數字經濟與社會”的願景。該戰略圍繞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新興技術以及設定數字增長有限事項等“三大支柱”,要求到2030年,所有澳大利亞人都将習得數字技能。

與之相應,澳大利亞各地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例如澳大利亞首都領地于2021年推出“未來教育戰略”之第二階段實施計劃,旨在進一步支持首都領地學校通過現代化、循證式、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法推進學習,确保随處都有可用的數據來定制教育産品以滿足學習需求,并支持教師開展卓越教學。

再比如南澳大利亞推出“數字化戰略”(2022-2025),旨在“利用數字技術為K-12階段學校提供世界一流教育,幫助青少年兒童在數字世界中茁壯成長”。

該戰略的未來教育圖景為:開展數字化教學,讓所有學習者擁有良好的數字學習體驗;增強各級學校的數據能力,并不斷改進;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具備富有成效地工作所需的技術和數字能力,為教育系統提供世界一流的服務、計劃和政策。


6.英國:充分釋放教育技術潛能

20194月,英國AG真人發布《充分釋放教育技術的潛能》政策,明确了當下和未來的教育技術發展願景,提出了如下目标:支持AG真人門開發和嵌入技術,以提高效率、消除教育障礙并最終推動教育成果的改善,并支持在英國發展充滿活力的教育科技業務部門。

為此,英國推出了“教育技術變革框架”(EdTech Framework for Change),分如下三步:明确中小學校的教學、管理、評價和教師在職發展等領域的信息技術願景;接下來,通過加強教育信息設施建設,提升師生數字技能,确保數據安全,完善政府購買服務等措施,以破除技術和制度障礙,長足發揮技術效用;在此基礎上,深入推進教育數字技術,促進教育信息化的有序疊代,加快教育創新。

縱覽各國形勢,數字技術正在推動教育系統發生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變革,集中體現在數字技術重塑的教學、課程與評價不斷疊代,突出強調個性化學習,教師教學的專業性不斷增強,終身學習由理念到實踐并不斷深化,等等。

在其中,未來教育如何培養個體技能,未來教育如何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如何利用學習科學更好促進教學,如何借助認知科學、腦科學研究促進教育等熱點話題的出現,意味着未來教育不僅僅是技術驅動教育設施與應用的升級換代,教育的目的、内容、手段、教學方式、評價方式等,均在發生着深刻變革。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引擎作用更加突出,戰略地位更加重要。

02

國際組織對未來教育的研判

教育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重塑世界格局的一個關鍵變量。因此,探索未來教育近年成為全球廣為關注的一個領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世界經濟論壇(WEF)、歐盟(EU)等國際組織是其中重要的引領者,從各自視角提出了對未來教育的理解與主張。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堅持教育的人文主義立場

重新構想知識和學習如何能夠塑造人類和地球未來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探索未來教育的一個基本出發點,并因此在2019年成立了“教育的未來”國際委員會,成立以來相繼已經發布了多份報告。

對于未來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觀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是強調教育變革勢在必行。UNESCO認為,新冠疫情、不斷擴大的不平等、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地球資源的過度使用、民主滑坡、颠覆性的技術發展等多重因素疊加使得教育必須做出回應。目前,全球正在經曆自19世紀公立學校出現以來最大的教育變革。為此,要加強全社會合作,讓師生、家長、學術界、政府、民間組織等都參與構建教育的未來,同時還需要加強全球團結和國際合作。

二是強化教育作為共同利益的承諾。UNESCO認為,教育作為一項公共事業,在未來發展上應擴大個體的受教育權,使之持續終身,并涵蓋信息權、文化權、科學權和聯通權,同時要支持個人發展和集體繁榮。

三是重視教育核心要素改革。UNESCO認為,未來教育應在課程、教學方法、教師專業等方面都應做出調整。在課程上,應将科學素養作為優先事項,并确保人文目标方向,同時增強課程整合力度,并圍繞相關主題,注重跨文化和跨學科學習。

在教學法上,應圍繞合作、協作和團結等原則加以組織,應培養學生在智力、社會交往能力和合乎道德的行動能力,使其能在同理心和同情心基礎上共同改造世界。

在教師專業上,應更加重視教師在定義教育的未來這一工作上的重要性,充分發揮他們作為知識推動者和學業引導者的作用,同時,應給予他們更大的自主權和自由度,并進一步提高教師專業性,加強教師之間協作以及促進團隊合作。

四是學校應面向未來重新規劃。UNESCO認為,學校應以支持包容、公平以及個人和集體健康為職責,應成為彙聚多樣化人群的場所,并讓他們體驗在别處接觸不到的挑戰和可能性。在數字技術使用上,應以支持學校為目标而不是取而代之,不能讓公共教育依賴由私營公司所控制的數字平台。學校還需要通過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實現自身的升級、轉型。


2.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關注未來學生能力與學校形态

OECD是較早關注未來教育的國際組織之一,早在2001年就發布了《未來學校什麼樣》報告。此後,OECD又陸續開展了“塑造教育趨勢”“教育2030:未來的教育與技能”“21世紀兒童”等項目,成為國際上推進未來教育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OECD的未來教育探索主要圍繞“教育如何為未來做好準備”和“未來教育可能會是什麼樣”兩個問題展開,并将重點放在前者上。

就教育如何為未來做好準備,OECD基于經濟和社會發展變化帶來的挑戰,提出了面向2030年的學生學習框架即“2030學習羅盤”,該框架将學生能力分為知識、技能、态度和價值觀四個維度,其中知識包括學科知識、跨學科知識、認知知識和程序知識;

技能包括認知與元認知技能、社會與情感技能、身體與實踐技能;

态度和價值觀包括個人、人際、社會和人類等方面。另外,該框架還提出了學生應掌握的核心基礎,即基本的知識、技能、态度和價值觀,是進一步學習的先決條件,具體包括認知基礎(讀寫和計算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數字和數據素養)、健康基礎(身心健康和福祉)、社會和情感基礎(道德和倫理)。目前OECD正在推進如何有效地培養這些能力的研究工作。

就未來教育可能會是什麼樣,OECD21世紀初設想了6個未來學校的圖景,2020年更新為四種,具體為學校教育擴展、教育外包、學校作為學習中心、無邊界學習,這些圖景指向未來20年可能的學校變化。

學校教育擴展指的是正規教育的參與繼續擴大,國際合作和技術進步支持更加個性化的學習,但學校教育的結構和過程仍然存在。

教育外包指的是随着社會更加直接地參與到公民教育中來,傳統的教育體系也随之瓦解,同時受數字技術驅動,學習通過更加多樣化、私有化和靈活的安排進行。

學校作為學習中心指的是學校依然存在,但多樣化和實驗是常态。無邊界學習指的是教育将随時随地都在進行,而且随着社會完全依靠機器力量,正規學習和非正規學習也就不再區分。


3.世界經濟論壇:聚焦教育服務第四次工業革命

2020年,WEF發布白皮書首次提出了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教育4.0全球框架。

2022年,WEF又提出成立“教育4.0聯盟”,該聯盟是一個推進全球教育改革和包容創新學習環境的多方利益相關者聯盟,目前成員包括聯合國兒童基金會、OECDIBM、國際教育協會等。

WEF提出的教育4.0全球框架涵蓋學習内容和經驗的8個關鍵轉變:

全球公民技能,包括着重于建立對更廣泛的世界、可持續性和在全球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認識的内容;

創新和創造力技能,包括培養創新所需技能的内容,即解決複雜問題、分析思考、創造力和系統分析等;

技術技能,包括基于發展數字技能的内容,即編程、數字責任和技術的使用等;

人際交往能力,包括關注人際情商的内容,即同情心、合作、談判、領導力和社會意識等;

個性化和自定進度學習,即從一個标準化學習系統轉向一個基于每個學習者不同個性需求,并有足夠的靈活性可以使每個學習者能夠按照自己的進度進步的系統;

無障礙和包容性學習,即從一個學習僅限于有機會進入校舍的系統轉向一個所有人都有機會學習并因此具有包容性的系統;

基于問題和協作的學習,即從基于過程的内容分發到基于項目和問題的内容分發,這需要同行協作,并更緊密地反映工作的未來;

終身學習和學生驅動型學習,即從學習和技能在一個人的一生中逐漸減少的體系轉向每個人都在現有技能上不斷提高,并根據個人需要獲得新技能的體系。

與此同時,WEF2022年又提出了投資教育4.0的三個關鍵機會領域:新的評估機制、采用新的學習技術、賦能教育工作者。對于新的評估機制,WEF認為需要收集更好和更多的數據、應采用新的評估個人和系統的方法、推進技能本位的方法。對于新的學習技術的采用,WEF認為需要在學習中恰當使用技術、應将技術應用于教學的補充而不是替代、促進教育技術的未來發展。

對于賦能教育工作者,WEF認為需要針對性地投資教育人員培訓和創新教育學發展、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人力資本計劃。

WEF還指出,實現教育4.0投資的巨大潛在回報,需要企業機構、政府、教育者等所有利益相關者在這三個機會領域共同努力。

 

4.歐盟:構建面向工業5.0的數字教育

歐盟是一個區域一體化組織,所以在未來教育的探索上主要立足于區域發展需求。20211月,歐盟委員會發布《工業5.0——邁向可持續,以人為本和彈性的歐洲産業》,更加強調可持續性和以人為中心,在實現就業和增長目标的同時,建立一個能應對未來沖擊和壓力的彈性新經濟生态系統,由此實現歐盟的領導地位,并引領全球社會的系統轉型。

由此,歐盟配合工業5.0指導框架推出了《數字教育行動計劃》,其主要目标是提高數字素養和開發互聯網潛能,建立高效的數字教育生态系統,使其教育和培訓系統能夠适應數字時代,讓所有人都能實現在線學習。

為推動這一計劃,歐盟委員會于20221月建立了數字教育中心,旨在加強歐盟層面的數字教育合作與交流。該計劃确定了兩個優先發展領域。一是促進高性能數字教育生态系統的發展,包括6項行動:

1)與成員國就數字教育的有利因素進行戰略對話;

2)提供關于混合學習方法促進高質量、包容性中小學教育的建議;

3)制定歐洲數字教育内容框架;

4)促進教育的連通性,創新和開發數字設備;

5)實施教育和培訓機構的數字化轉型計劃;

6)加強人工智能和教育與培訓中的數據應用。

 

二是提高數字化轉型的數字技能和能力,包含7項行動:

1)通過教育和培訓促進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數字素養和處理虛假信息能力;

2)更新歐洲數字能力框架,納入人工智能和數據相關技能;

3)創建歐洲數字技能證書;

4)提供關于改善教育和培訓中數字技能情況的建議;

5)跨國收集學生數字技能數據,并引入歐盟學生數字能力目标;

6)加強數字技能培訓;

7)鼓勵女性參與STEM教育活動。

 

5.總結與啟示

從上述四個國際組織的觀點來看,都重視教育在應對未來發展時如何進行規劃和設計,而對技術等因素推動的可能的教育未來形态相對關注較少,這說明在未來教育的布局和安排上需要回歸教育培養人的本質,需要關注教育的社會功能,而不能唯技術理性是從。

對于我國來說,目前實踐層面的未來教育探索更多考慮的是技術如何帶來教育的變革,因此有必要借鑒國際組織的思路并從國家層面來定義我國的未來教育理解,以起到方向引領作用。例如,考慮未來教育如何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如何為我國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和我國人民的未來幸福發展做好充分準備等。

進一步而言,就是要基于國際趨勢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分析未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目前的教育在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上有何缺陷,技術在改變這些缺陷上能提供什麼樣的支持

 

來源: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守望新教育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