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大學新聞網6月27日電 6月27日,國内高校最大的雲上科研智算平台CFFF(Computing for the Future at Fudan)在複旦大學正式上線。這台為發現和解決複雜科學問題而建的科研“超級計算機”由複旦大學、阿裡雲和中國電信共同打造,以先進的公共雲模式提供超千卡并行智能計算,支持千億參數的大模型訓練。目前,首個基于CFFF平台訓練的科學大模型成果已正式發布,45億參數大模型一天即可訓完。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王平,複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中國科學院院士、複旦大學校長金力,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邵廣祿,中國工程院院士、阿裡雲創始人王堅,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陳石燕,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浩,上海市科委總工程師趙健共同啟動CFFF智算平台。
進一步發揮高校、企業各自優勢,加速創新鍊條,實現小切口、強突破、硬聯通的發展目标,複旦大學與阿裡巴巴、中國電信分别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建立長期、緊密、穩定的校企合作新格局。中國科學院院士、複旦大學副校長張人禾,阿裡雲智能首席技術官周靖人代表雙方簽署複旦大學——阿裡巴巴全面戰略合作協議,裘新、金力、王堅、吳金城、陳石燕、王浩、趙健見證。張人禾、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峻代表雙方簽署複旦大學——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裘新、金力、邵廣祿、吳金城、陳石燕、王浩、趙健見證。
伴随CFFF平台的啟動運行,由上海市發改委、教委、科委、經信委等多單位聯合指導、複旦大學主辦的首屆世界科學智能大賽也正式啟動。大賽面向全球科研人才發起招募,預期招募超過5000支團隊參賽;設置生命科學、大氣科學、材料科學、流體力學、量子化學五大賽道,聚焦優質、前沿的研究方向,加速推動基礎研究範式變革,促進科學智能拔尖創新人才的早發現、早培育和成果的早轉化。
出席儀式的還有中國科學院院士、複旦大學黨委常委、複旦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趙東元,中國科學院院士、複旦大學校長助理、複旦大學科研院院長馬餘剛,中國電信上海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龔勃,中國電信上海公司副總經理胡偉良等。王平、邵廣祿、王堅、金力先後緻辭。複旦大學常務副校長許征主持活動。
雲上傳、雲上算,真正用好科研算力資源
人工智能是引領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在“大算力”“大數據”“大知識”融合的全新時代,科學智能(AI for Science)作為熱點領域之一,将對基礎科學研究的範式變革産生劃時代意義。
延續複旦大學“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的校訓,CFFF平台由面向多學科融合創新的AI for Science智能計算集群“切問”一号和面向高精尖研究的專用高性能計算集群“近思”一号兩部分組成。
金力表示,AI for Science是推動科學研究範式變革、實現科技原始創新策源的利器。複旦大學将充分發揮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的基礎及優勢,充分依托CFFF平台,深入謀劃和推進學校AI for Science的基礎研究與産業應用,加快關鍵技術的重要突破,助力上海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争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高地。
複旦大學浩清教授、人工智能創新與産業研究院院長漆遠介紹,基于百G高速數據傳輸網和阿裡雲全球領先的大規模異構算力融合調度技術、分級存儲技術、AI與大數據一體化技術,部署在複旦校内的“近思”一号和托管在1500公裡外阿裡雲烏蘭察布數據中心的“切問”一号連成了一台真正意義上的“超級計算機”,複旦四校區的所有實驗設備都能高速接入,做到異構算力統一管理,計算任務統一調度,滿足不同應用場景下的科學智能研究與應用需求。
它還擁有國内高校最大規模的多級數據冷熱分層存儲集群,解決了海量科研數據無法長期備份的痛點,并支持雲上高速傳輸。以往PB級科研數據從複旦校内傳到西部數據中心需要兩周,如今當天就能完成,真正實現了“東數西算”。
位于“東數西算”節點上的阿裡雲烏蘭察布數據中心,以公共雲模式為複旦校内多學院的多個科研項目提供更高性能、更具彈性、更低成本和更綠色的智能計算服務。漆遠表示,有賴于公共雲模式,跑在CFFF平台上的項目可享受到超千卡并行的智能算力,千卡并行的有效算力達到行業領先的92%,可拓展性達到萬卡,萬卡并行有效算力也可達90%。
同時,CFFF平台更加低碳。阿裡雲綠色數據中心技術結合烏蘭察布當地天然的氣候優勢,CFFF平台可實現年平均PUE小于1.2,每年節省總電力超過2000兆瓦時,節省電費數百萬元,年均節碳量達1500噸。
“衷心希望複旦大學以‘切問’一号和‘近思’一号啟動為契機,融合知識、算力、算法和數據等核心要素,在基礎研究、應用技術攻關、産教融合育人等方面勇于擔當、積極作為,更好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王平表示。
45億參數大模型一天訓完,更多科學大模型有望落地
據悉,CFFF平台從開始建設的第一天起,就收到了來自複旦不同院系的多種研究需求,不僅涵蓋生命科學、大氣科學、材料科學領域,也包括金融系統分析等社會科學研究。平台上的雲原生與低代碼工程化AI開發平台,進一步降低了AI與科研融合的門檻。
趙東元對平台推進AI for Science研究充滿期待:“CFFF平台的上線就像我們擁有了一個‘大科學裝置’,讓做科研如虎添翼。實驗科學的數據非常多,如果可以通過文獻數據找到設計一種材料的最佳路線,将會省掉很多時間,我們對物質端的認識也會更加深入。”
目前,CFFF平台上的第一個科研成果已經誕生。複旦大學人工智能創新與産業研究院李昊團隊近期發布了45億參數量的中短期天氣預報大模型,預測效果在公開數據集上首次達到業界公認的ECMWF(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集合平均水平,并将預測速度從原來的小時級縮短到了3秒内。“基于CFFF平台的千卡并行智能計算,這樣一個規模的大模型隻用一天就完成了訓練。傳統的計算平台是很難做到的。”李昊說。
“2008年剛創辦阿裡雲的時候,我們第一次做校招,說起為什麼要做雲計算,我當時就回答,希望每一個同學都能夠用得起超算。因為在大學裡,教授也許有科研經費買得起雲計算,但不是每個學生都買得起,希望人人都能夠用計算實現自己的科研理想。”王堅說,15年後的今天,這個夢想終于實現。他期待,阿裡雲跟複旦大學未來進一步加深産教融合。
“企業與高校應該聯手開展創新以及人才培養,實現雙向賦能。”金力表示,複旦希望基于CFFF平台建成一批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科學大模型,例如生命科學大模型、材料科學大模型、大氣科學大模型、集成電路大模型等。未來,CFFF平台還将持續擴大其算力規模,并向複旦校外的科研機構、高校、醫院、高科技企業等開放。
首屆世界科學智能大賽啟動:7月25日開賽、面向全球人才發起招募
金力,張人禾,趙東元,馬餘剛,王堅分别啟動生命科學、大氣科學、材料科學、量子化學、流體力學賽道
當天,面向全球科研人員的首屆世界科學智能大賽也宣布正式啟動,大賽設置生命科學、量子化學等五大賽道,CFFF平台将為參賽隊伍提供免費訓練算力,并以更普惠的算力長期支持部分科研項目。在AI與科研加速融合的當下,大賽鼓勵科研人員探索AI與基礎研究深度融合的範式變革。
本次大賽由複旦大學主辦,聯合了阿裡雲天池平台、中國電信、中國信通院雲大所等優勢力量。大賽面向全球開放,拟邀請全球五大洲數千支隊伍參賽,選手不限國籍年齡,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個人均可自由組隊,盡其所長。賽程顯示,7月25日大賽初賽開啟,9月底各賽道分批開啟複賽,經過線上賽程遴選出的優秀隊伍将在11月進行線下答辯,角逐出最終名次。
大賽設置高達100萬元的獎金池,各賽道的優勝選手還将獲得複旦大學CFFF平台算力支持、與複旦大學人工智能創新與産業研究院及各基礎學科開展科研合作的機會。阿裡雲也将為參賽選手提供了機器學習平台PAI等免費試用等算力産品計算資源,助力選手入圍晉級。
科學智能如何影響科技創新?國内外專家學者共話
随後,首屆科學智算高端論壇舉行。主旨報告環節,複旦大學特聘教授、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Michael Levitt以《生物智能、人類智能和機器智能對科學技術創新的影響》為題作線上報告。他指出,生物、人類和計算機已經形成三位一體的組合,相互促進推動科技創新和科學發展。
王堅在以《CFFF and computing-driven scientific discovery》為題的報告中回顧了計算驅動科學發現的曆程,并指出雲計算數據中心成為了互聯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FFF平台是具有曆史意義的科研基礎設施,能夠成功搭建值得自豪。“CFFF的含義應當是,計算是因為在複旦才創造了未來。”他強調。馬餘剛主持報告環節。
在以“科學智能新生态與範式新變革”為主題的圓桌論壇上,複旦大學類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大數據學院院長馮建峰,周靖人,複旦大學人類表型組研究院執行院長田梅,中國科協-複旦大學科技倫理與人類未來研究院院長王國豫,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浙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吳飛,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楊小康圍繞科學智能的新生态、科學研究範式新變革、如何促進科學智能領域健康發展等展開交流。複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姜育剛主持論壇。
參加本次活動的還有中國電信及阿裡的專家,校内外人工智能領域科學家,學校職能部處、相關院系及實體運行科研機構負責人及代表,學生代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