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新聞網7月24日電 7月23日,四川大學博物館新館舉行開館儀式。成都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包惠,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高中偉,省教育廳廳長餘孝其,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戴允康,成都市委副書記陳彥夫,副市長、錦江區委書記陳志勇,校黨委書記甘霖、校長汪勁松,副校長侯太平、姚樂野,我校傑出教授、博物館館長霍巍,及省市校相關單位和兄弟博物館負責人參加開館儀式。汪勁松主持儀式。
甘霖代表學校對長期以來社會各界給予四川大學博物館的關心支持表示感謝。他指出,大學因城市而興,城市因大學而盛。自1896年建校以來,四川大學立足四川,根植成都,依托成都豐富深厚的文化滋養、蓬勃發展的物質支撐,不斷深化校地合作,取得了累累碩果,川大博物館新館是标志性成果之一。四川大學博物館建館近110周年,館藏豐富、特色鮮明,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館建成開館。學校将高質量運營四川大學博物館,建設城市文化新地标,為人民群衆帶來新穎的文化體驗和良好的文化服務,助力成都中心城市建設和四川文化強省建設,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貢獻川大力量。
劉曙光在緻辭中表示,四川大學博物館是西南地區建立最早的博物館,也是中國第一家綜合性大學博物館,更是大學博物館的典型代表,以其自然與人文結合,獨具特色的藏品結構,數量豐厚且富有研究價值的館藏資源,充沛豐饒而值得期許的學術積澱持續服務地方文化和社會大衆。希望川大博物館勇擔使命,砥砺前行,在赓續民族文化血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征程上譜寫華彩新篇章。
陳彥夫代表成都市委、市政府,向四川大學博物館新館開館表示熱烈的祝賀。他說,新館在今日建成開館,将進一步展現四川大學“錦水含章”的文化底蘊,彰顯巴蜀文化的曆史印記和生态文明的豐富成果,為推動學術研究、科學普及、文化交流等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未來,成都将一如既往倍加珍惜在蓉高校的文化引領作用,繼續深化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隊伍聯建的發展機制,攜手并進譜寫校地合作新篇章,推動成都加快從“曆史文化名城”向“世界文化名城”邁進。
四川大學博物館新館由原四川大學博物館和自然博物館整合而來。四川大學博物館前身為華西協合大學博物館,創建于1914年,是中國第一座綜合性大學博物館。四川大學自然博物館發仞于1916年成都高師博物部,傳承自1933年、1935年周太玄先生和錢崇澍先生先後建立的國立四川大學動物标本館和植物标本館。百餘年來,博物館荟萃自然與人文精華,其中人文類文物共8萬餘件,藏品涵蓋32個門類,動植物标本98萬餘份。其中尤以書畫、陶瓷、美術雕刻以及民族、民俗文物最有特色,如元代黃公望、王蒙合作山水圖軸,張大千大風堂敦煌寫經、文書集,唐代龍興寺菩薩立像,全套晚清民國花轎等;館内保藏了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大熊貓、中華鲟等一批珍稀瀕危和特有物種等動物标本14萬餘号,保藏了包含1000餘份植物模式标本在内的植物标本84萬餘份,最早植物、動物标本分别采集于1884年和1907年,上世紀50年代便被選入世界著名植物标本館專集。
2023年,成都市與四川大學共建的四川大學博物館新館落成,建築總面積7萬餘平米,展廳近一萬平米,分設基本陳列、自然專題展、藝術專題展。四川大學博物館将于7月27日至8月10日試運行期間接待公衆預約參觀。預約信息請關注四川大學博物館微信公衆号或主頁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