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新聞網7月26日電 在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實訓中心創新工坊,同學們正按照團隊分工進行電機、紅外傳感器及尋迹控制程序的調試,汽車底盤的劃線、下料、鑽孔,以及對關鍵零部件進行3D打印制造等工作,這是天津大學新工科人才培養平台“未來智能機器與系統”的第一門項目課——《設計與建造》開發“物流循迹小車”的課程現場。
7月24日,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公布,由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牽頭完成的“新工科教育”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建設教育強國,高校是龍頭,站在教育、科技、人才的交彙點上,天津大學以更高質量的人才培養回應黨和國家的要求,以新工科建設為牽引,深入推進卓越工程師培養,正是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的時代答卷。
首倡“新工科建設路線圖”,提出新工科建設“天大行動”,劃定新工科建設行動路線;構建“學校—區域—全國—世界”四級實施體系,率先設計并實施了跨界融合、集成共享、系統創新的“天大方案”,産生重要示範輻射效應,與“成電方案”“北大規劃”“重大經驗”“F計劃”“8Π方案”等形成了“共性融合、個性發展”的新格局……以新工科為龍頭掀起的高等教育質量革命催生了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新教改、新質量、新體系和新文化,正在形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培養體系。
立德樹人鑄家國情懷卓越人才
“高校肩負着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必須聚焦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和本質要求,培養适應時代發展的卓越人才。”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楊賢金說。自誕生之日起天津大學便肩負着興學強國的使命,新工科建設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大批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卓越工程師。因此,首要的是堅持立德樹人,強調責任與擔當,培養有家國情懷的卓越工程師。
天津大學在關注學生勝任未來工作的關鍵能力的同時,更加注重培育他們在實現終身發展、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必備品格和價值觀。
在天津大學的課堂上,以工程倫理為抓手,“新工科+課程思政”的模式引導着學生堅定政治信仰,實現“有靈魂的工程教育”。以打破世界紀錄的“海燕”水下滑翔機作為生動的案例,給學生講述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意義,把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世界科技發展前沿與課堂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成長為引領未來的行業領軍者和變革者,将科技史教育融入工學類專業課程,增強學生的社會擔當。
天津大學構建以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和多學科交叉的育人平台,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數字化思維等,在參與富有挑戰性的項目式教學中,提升團隊合作、跨學科交叉融合、自主終身學習、職業遷移能力和工程領導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不斷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卓越人才。
交叉融合育創新人才沃土
“我們不能再用過時陳舊的東西培養未來新人。”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孫濤說。針對新形勢下工科人才培養面臨的巨大挑戰,孫濤作為《設計與建造》項目課程牽頭人,在主持制定實施天津大學機械大類創新人才培養的新工科方案時考慮了更多。“新工科的課堂上改變了傳統的老師在上面滔滔不絕的講,學生在下面被動的聽的方式,真正在課程中做到了‘做中學和學中做’。”
近年來,天津大學堅持“與未來合作”,重構了工程人才的課程體系和培養機制,持續強化學科交叉融合。以“新的工科專業”和“工科的新要求”為着力點,通過交叉科研平台、交叉研究領域、交叉導師團隊、交叉生源和交叉知識“五維并舉”,構建學校、學院、專業三級新工科人才培養平台,推動工程教育組織模式創新變革。學校在推動多學院合作搭建起跨學院、多學科、開放辦學的新工科人才培養平台的同時,持續優化教育教學設計,将項目式教學貫穿新工科教育始終。整個課程體系由項目與課程為單位,以“三類五種項目”為主鍊形成一個緊密關聯的整體,更加強調“學以緻用”,強調學生的創造和創業,強調畢業生支撐新興産業,創造産業新領域。
智慧社會治理語義搜索引擎(行業知識圖譜與大數據智能)項目組是新工科畢業設計研究與實踐項目中跨學科、跨學院範圍最廣的項目。項目中,學生成為主導,“學生經理”協調指導教師、工程師、助教與畢業生開展組内日常培訓、案例教學、小組讨論、實踐練習、每周彙報、交流展示等教學活動,讓“要我學”成功轉變為“我要學”。
對于“新工科”,更加強調的是學科交叉和跨學科人才培養,更加強調産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更加注重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把企業引入課堂,與行業頭部企事業單位合作,讓企業有機會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培養适應多方面需求的綜合型、創新型的高素質人才。
在天津大學的《Xlab創新創業實戰課》課上,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中心,有豐富經曆和實戰經驗的創業企業家是主講。為學生創造更多機會走出校園,讓學生在真實的商業場景中,體驗創業的實際過程,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沃土。2023年5月,由天津大學學生李雙陽創立的天津心脈聯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為首批28個學生創業項目之一入駐天開園。他和他的師弟師妹,組成了一支不同學科背景交叉融合、優勢互補的團隊,用小小血管連接生命坦途,讓科研成果成功落地。
與時俱進探索新工科中國應答
“新工科建設對于培養卓越工程師,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體系具有重大意義。”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說,“新工科建設作為服務工程教育強國和制造強國戰略的務實之舉,在積極服務國家戰略人才儲備、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聚焦新工業革命核心領域取得創新突破、破解‘卡脖子’難題等方面必将提供強有力支撐。”
新工科建設是我國主動适應和引領新經濟發展,為21世紀工程教育挑戰提供中國智慧、作出中國貢獻的重要舉措。随着天津大學新工科項目的逐步推進,已經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鮮明的教育政策和培養方案,以“天大方案”為代表的新工科教育“中國方案”帶動了人才培養綜合改革,催生了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新教改、新質量、新體系和新文化,形成了内涵上實質等效的全球新工科教育的中國模式。新工科人才培養平台,在天津大學已經覆蓋了理工類學院的76.5%。不僅是天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實施雙學位培養計劃,4個學科6個專業協同融合;上海交通大學貫通工科平台、工科專業、緻遠工科榮譽計劃三類培養方案,開展大工科培養……這些都已成為新工科建設的“樣闆間”。
“天大方案”定義了面向未來的工程科技人才綜合能力特征,“天大方案”在全球工程教育變革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再創新,面向國家未來經濟發展需要、面向未來科技發展、面向企業需求、面向國際競争與機遇,建設可複制和可參考借鑒的新工科教育模式和體系,獲得世界工程教育界高度評價。
從浩瀚星空中的氣象衛星,到高原大壩上隆隆駛過的無人碾壓機,從萬米深海自在遨遊的“海燕”水下滑翔機,到千裡診療的“妙手”機器人,從不斷探測基因奧秘的合成生物學,到能源領域改變生活的“微電網”“燃料發電機”……“大國重器”國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設施的落地天大,國家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建設單位之一的天津大學未來技術學院揭牌,開全國先河,聘請民營企業家擔任學校創業學院院長……“天大方案”等新模式的廣泛實踐探索取得一系列成果,在新工科發展的道路上,天津大學正在成為能夠引領未來科技發展和培養技術創新領軍人才的教學科研新高地。
培養大批能夠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卓越工程師和領軍人才是天津大學新時代必須要回答好的時代問卷。引領新工科建設,是這所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對過往120餘年辦學使命的回應,更是對未來時代召喚的響應。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正在深入開展,面對新時代新征程,天津大學将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轉化為堅定理想、錘煉黨性和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強大力量,在培養符合時代要求地新工科人才上,不斷作出面對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地中國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