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拔尖創新人才不等于天才天賦高的未必是成就大的人
記者:拔尖創新人才是現在的高頻詞、熱詞,什麼是拔尖創新人才?
石中英:我們平常說的“拔尖創新人才”,主要指的是拔尖人才,也就是對各行各業的發展起着模範帶頭作用、處于人才頭部的領軍者。但嚴格來說,“拔尖”和“創新”不完全重合。那些有着正确價值取向,為社會提供了創造性的思想觀念、物質産品和社會服務的人都稱得上是創新人才。因此,拔尖人才注定隻能是少數,創新人才則可以有很多。
不過,從拔尖創新人才這個概念本身來看,它既包含了拔尖人才這部分,又包括了創新人才這部分。所以,怎麼理解拔尖創新人才這一概念的内涵,其外延又有多大,還需要更多的讨論。但可以籠統地說,拔尖創新人才體現了我們這個時代對傑出人才和創新人才的渴望和需求。
記者:拔尖創新人才和通常說的“天才”“超常兒童”有什麼不同?
石中英:一般而言,天才主要是指天賦很高的人。不管是經驗觀察還是智力測量都表明,人的天賦确實存在差異。但是,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一個人能否成為社會中的優秀人才、傑出人才乃至拔尖人才,天賦隻是一種影響因素,後天的努力、所處的時代環境和個人際遇,以及人生理想和價值追求等其他因素,都對一個人的成長成才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充分考慮天賦條件雖然無可厚非,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天賦高的人未必是成就大的人,從天賦到成就,這個中間還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對于青少年而言,他們還不能被稱為人才,我們隻能說他們是人才的幼芽,教育者可以朝着拔尖創新人才這個方向去培養他們。
記者:您怎麼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成為實踐和研究的熱點?
石中英:當前,教育系統都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思考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怎樣做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工作,這是一件好事。但另一方面,我們确實面臨很多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比如,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相應的資源條件,但是在客觀上我們國家教育資源的配置存在不均衡,怎麼辦?再比如,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成長有着自身的獨特規律,也就是有“不這麼做,拔尖創新人才就出不來”的一些基本原則。但是今天,我們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成長規律還沒有很好地總結概括,未形成有廣泛解釋力的理論,這也是現在非常需要做的事情。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時代課題,如何回答好這個時代之問,确實要從政策、理論以及實踐層面做一些系統深入的研究。
02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要鼓勵多樣化的探索
記者:從國内外經驗來看,拔尖創新人才一般如何培養?
石中英:在教育界一般有兩種培養模式:一種是通過教育和選拔,把少數在同年齡群體中資質比較優異的學生選拔出來,給予他們特殊的培養,助力他們成為拔尖創新人才;另一種是給所有的學生提供自由寬松、充滿挑戰性和支持性的學習環境,助力他們當中的一些人脫穎而出成為拔尖創新人才。
這兩種模式分别基于兩種假設。前一種假設拔尖創新人才主要受個人天賦影響,主張把這些天賦優異的學生選拔出來。後一種是持多元智能理念,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異于他人的天賦,每個人都是潛在的拔尖創新人才,隻要有合适的環境和條件,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拔尖創新人才。這兩種模式哪一種更好?現在很難下一個判斷。因為不管是在國内還是國外,我們都拿不出證據來證明哪一種模式更好。可以肯定的是,影響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因素是多樣的,有觀念的、制度的和文化的因素,還有主體本身的因素。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很難被“工程化”,在這一點上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
大家也經常說,拔尖創新人才有時候不是“拔”出來的,而是自己“長”出來的。所以給每一個人機會,可能比給少數人機會更重要。因為把一些優質教育資源過早聚集在少數人身上,從而剝奪了其他學生享受這些資源的機會,這可能會是一個巨大的冒險。
就當前中國社會的發展階段和對拔尖創新人才的需求而言,我覺得不妨兩手抓、兩條腿走路。在缺乏有效模式的條件下,作為實驗性的嘗試,鼓勵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多樣化探索是非常現實和可行的。
記者:目前,拔尖創新人才的貫通培養很受關注。您怎麼看?
石中英:大學目光向下去參與小學、初中的教育,這個方向我覺得是非常正确的。人才培養本來就是一個系統,在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教育的根本問題上,大中小學應該同題共答。但是教育也具有階段性,由于觀念的、體制的等各種原因,總的來看,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的銜接不夠、貫通不夠。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大家各管各的,相互了解得不多,合作也不夠充分。就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來說,必須思考怎樣打破各級學校之間制度壁壘的問題,提升各級學校在培養目标、内容、方法、評價等方面的一緻性、銜接性和貫通性。在這方面,大學要發揮主導作用、龍頭作用。
記者:為國家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清華辦學治校的傳統。清華加強學段銜接與貫通的經驗是什麼。
石中英:應當說,在培養學生的拔尖創新能力上,清華大學與清華附中、附小之間形成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大學、中學和小學的培養目标、課程設置、教學文化等都具有較好的一緻性。比如清華附小為孩子們提供了鼓勵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合作精神的學習環境,清華附小的學生學得活、學得主動、學得深,是大家普遍的印象。清華附中也非常注重培養學生們的科學精神,在大學的支持下設立了很多探索性的項目化學習課程。至于清華的本科生、研究生培養則更是重視學生的科研志趣、方法和實踐,鼓勵學生們選一等的題目、作一流的貢獻。
談到經驗,可以用“雙向互動”來概括。長期以來,清華大學的附中、附小主動為大學服務,大學也積極為附中、附小服務,形成了一種辦學的優良傳統。很多大學也有自己的附中、附小,但大學、附中和附小在教育上保持方向一緻,在教學中保持充分的交流合作,附中、附小充分利用大學的師資、實驗室等資源,共同推進大中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一體化,這樣的案例恐怕還不是很多。
03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首先是培養“人”,然後才是“才”
記者: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需要高校的力量。如何吸引大學參與?
石中英:當下,很多大學都樂意舉辦基礎教育論壇,但主要是為了大學招生,沒有起到讓大學老師和中小學的校長、老師坐下來,一塊讨論和研究基礎教育發展的作用。我希望這些論壇的功能再做一些擴展,比如,大學可以談一談對高質量基礎教育是怎麼理解的,講一講希望基礎教育給大學輸送什麼樣的人才等。來自基礎教育界的校長、老師們也可以在論壇上介紹基礎教育在課程、教學和評價等方面的改革。這樣做除了有助于加強雙方溝通外,還能解決大學對基礎教育的一些刻闆印象。很多大學老師認為中小學校長、老師把分數看得很重,其他都不管。說實話,大學老師隻要去中小學校走一走,和校長老師們聊一聊,就能減少這種刻闆印象。事實上,在任何一所中小學,校長老師在關注學生成績的同時,也關心學生的行為習慣、學習方法、道德發展和人格形成,隻不過這些最能代表教育内涵的行為往往被遮蔽和邊緣化了,不容易被人們所看到。
這些基礎教育論壇,可以增加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工作者之間的相互了解,培育和凝聚關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共識。現在很多大學老師也逐漸意識到這一點,很多大學裡的院士、著名學者和青年教師,都很願意深入到基礎教育一線,這是一個非常可喜的現象。
記者:您提出,圍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礎教育不是沒有探索,但是由于評價等原因,高校和社會對此了解不多、認可不強。由此來看,還要做好哪些工作?
石中英:高考是人才選拔的一個基本路徑,也是衡量一個人學業水平的基本标準。要大規模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需要繼續推進高考和招生改革。目前來看,高考改革從知識中心轉向素質中心,招生改革從統一錄取走向以統一錄取為主同時根據人才培養需求實施分類化、多樣化錄取是一個大的趨勢。
雖然我不是研究高考的專家,但最近這些年我也看到,高考的命題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學生知識分析能力、應用能力、綜合創新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也倒逼基礎教育的課程和教學改革。另外國家也支持實施了很多特殊渠道的招生計劃,高考招生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為廣大考生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路徑。這些都是非常積極可喜的變化,基礎教育界的同志們和廣大家長一定要對此有清醒的認識,用過去的老辦法來應付今天和明天的高考猶如刻舟求劍。
記者:正如您所說,當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需要政策做出調整甚至突破,其中的原則和底線應該是什麼?
石中英:原則和底線就是教育的原則和底線,要反映教育規律,要真真切切為學生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着想。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首先是“培養人”,然後才是“培養人才”,“人”在先“才”在後,先“成人”後“成人才”。千萬不要在實施這些項目的時候,把我們所選拔的少數學生标定為“人才”。我最擔心的就是在實施這些項目時,早早地給這些中小學生戴上“人才”的帽子,這對他們的成長容易産生負面的影響。俗話說百煉成鋼,真正的拔尖創新人才是要在經曆無數的嘗試、困難、挫折和失敗後才能“煉成”的。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很少有完全靠天賦湧現出來的,往往是誰最能吃苦、誰最能坐得住冷闆凳、誰最能冒險、誰最能堅持,才能夠最後脫穎而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應該遵循教育的規律和人才成長的規律,不能揠苗助長、急于求成。
04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需要教學的改變和文化的土壤
記者:芬蘭、美國等國被稱為創新人才的高地。他們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上的經驗是什麼?
石中英:從我對芬蘭、美國這些國家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實際觀察和了解來說,我覺得關鍵是要樹立正确的教育質量觀。在這些教育發達國家的課堂裡,老師真是把核心素養放在教學的核心位置,很注重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自由地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允許學生對教材的觀點、邏輯、材料等進行質疑,不斷地引導學生去想自己适合幹什麼以及将來想幹什麼。在他們的課堂裡,教學是一個賦能的過程,而不是一個控制的過程;知識更多時候是思想的材料,而不是思想的目的;老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哪怕是聽起來不太合理的問題,也非常重視,不輕易喝令禁止,更不會冷嘲熱諷。
可以想見,從這種教學文化氛圍中走出來的孩子,應當是願意思考、會思考并喜歡思考的孩子,有不懂的内容,或者回答錯了一個問題,都是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從這種教學文化中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将來不管從事怎樣的工作、碰到什麼樣的問題,他們不會逃避,也不會害怕,他們想的是怎麼去分析和解決問題。我們孜孜以求的創新意識、能力和精神的培養不就是在這個過程當中産生的嗎?
現在,我們的教學質量觀需要做進一步的變革,要讓教學真正地圍繞着學生的成長來設計,要允許孩子們去質疑和想象。知識的價值在于滋養我們的思想,而不是束縛我們的思想。在這方面,我們的教學文化也需要進行進一步的變革。現在很多學校重視學校文化建設,但主要停留在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環境文化的設計和再設計上,對于教學文化多有忽視,這個問題今後要認真研究解決。
記者:我們觀察到,對于目前的一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家長們很關注也有些焦慮。您怎麼看?
石中英:我認為,這些項目的出現,有其深刻的時代原因和實踐背景。從時代原因來說,反映了這個時代整個社會和國家建設對拔尖創新人才的旺盛需求。從實踐背景來說,也反映了教育界對目前人才培養和選拔方式的不滿足。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的設立,一定程度上可以開辟統一高考招生之外的新路徑,為拔尖創新人才的脫穎而出提供新的賽道。在此意義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的設立有其合理性、必要性和示範意義。
這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的設立,可能會導緻一輪新的家長追逐熱潮,研究它們的選拔标準,并幫助自己的孩子拔得頭籌。聽說有的家長已經千方百計尋找這些項目的負責人,請他們考查和指導自己的孩子。這些行為雖然可以理解,但是站在社會立場上來看,說明我國社會在人才觀上還沒有完成現代化的轉換。現代的人才觀一定是多元而不是單一的。中國傳統社會太希望把人和人、孩子和孩子進行比較。這種人才觀念我覺得是錯誤的。每個孩子隻要基于自己的天賦,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兢兢業業,為社會作出了貢獻,我覺得就是人才。我們今天必須樹立多元主義的人才觀。站在家長的角度說,孩子上不了這些拔尖創新人才班,也不說明他将來成不了人才;就是孩子上了這些拔尖創新人才班,也不等于說他将來就一定能夠成才。
05
堅定對中國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之路的文化自信
記者:對比國外的經驗和傳統,您認為,中國有可能走出自己獨特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之路嗎?
石中英:答案是肯定的,既有可能,更有必要。拔尖創新人才是一個國家的“稀缺人力資源”,雖然在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方面,我們需要向國際社會學習借鑒,需要促進教育、學術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但是更需要一種自主的意識和自信的精神,紮根中國大地,加快建設我國自主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在我們能不能自主培養出拔尖創新人才這個問題上,曾經出現過一種文化自卑的觀點,認為我們的傳統文化缺少創造性基因,不能夠培養出拔尖創新人才。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有害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蘊含着豐富的創新因子,也産生了世界公認的文明成就。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别是改革開放和黨的十八大以來,依托于我們自己的教育體系,培養出了各行各業的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基于這些曆史事實,我們應該樹立起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文化自信。
堅定中國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文化自信,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首先需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有關人才觀、成才觀和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夯實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理論基礎,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思想和方法論指導。
其次要對中國傳統的人才觀、成才觀和教育觀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并結合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進行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
再次要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别是改革開放和黨的十八大以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政策和實踐進行深入的研究和經驗概括,努力把握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開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和典型經驗,同時也對一些失敗的案例和教訓進行總結反思。
最後要從全球視野出發,對中國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一些基本問題、重大問題和前沿問題開展科學研究,将研究與培養實踐的改進有機結合在一起,不斷探索和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中國模式。
來源:《中國教育報》2023年07月18日 星期二 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