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數字化與高等教育的未來
倫敦大學學院校長邁克爾·斯賓塞(Michael Spence AC)
7月30日在世界大學校長論壇上的報告
非常感謝會議主辦方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很榮幸受邀參會。
數字化轉型對教育和學生的生活越來越重要,尤其是我們要積極主動地了解數字化轉型所帶來的巨大機遇和挑戰。如果在一年前探讨這個話題,情況也許就會大不相同。因為封閉學習中發生的數字教育變革,并沒有像我們許多人認為的那樣,給高等教育帶來深刻、永久的變化。新冠疫情的出現,使得這場數字教育變革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今天面臨的數字現象,例如,在2022年底出現的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工具等,将會為世界帶來永久性和颠覆性的改變。因此,今天我想探讨的是疫情大流行期間的數字化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現對高等教育領域的意義。
首先是疫情大流行。在倫敦大學學院,當新冠肺炎疫情導緻學校封閉時,我們轉向在線教學,并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教師和學生都在嘗試使用技術,以達到提高學習和教學效果的目的。在某種程度上,技術有助于教育民主化。預先錄制的在線内容意味着學生可以選擇适合自己的時間和方式參與學習,并利用“實時”時間與老師進行非正式的讨論。在線小組學習也給不自信的學生提供了更多機會,這些學生更願意通過在線功能參與讨論,而不是在現場大群體中發言。
然而,數字學習對于那些缺乏硬件、無線網絡和舒适家庭工作空間的人來說非常不利。在疫情大流行期間,我們很清楚地意識到有必要支持這些學生。未來所有技術與學習的結合,都必須在了解學生家庭情況有千差萬别的前提下推進。随着疫情防控限制的解除,我們最初的重點是回到校園線下學習。封鎖期的隔離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集體教育經曆和校園生活的重要性,但随着疫情離我們越來越遠,很明顯,我們仍不想放棄數字技術融入學習和教學所帶來的好處。我們正在尋找一種更融合的方法,将面對面和在線模式的優勢結合起來,将學科專業知識與自我管理、數字通信、協作和批判性思維等更廣泛的技能結合起來。例如,我們的心理學和語言科學(研究型)碩士研究生的授課現在就使用50%線下與50%線上的混合方法,這使得高級專業人員(如校長和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的臨床醫生)能夠深度參與,幫助他們将工作場所的數據結果返回給這些專業團隊。對于那些無法參加線下面對面教學的人來說,混合方法非常适合終身學習。混合方法還可以提高學習者的參與度,為學習者提供更現實的體驗。這對臨床學科特别有用,學生可以積累模拟檢查、與患者互動的經驗。
正如我們應對疫情大流行的巨大挑戰一樣,我們也必須應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的巨大、緊迫和全球性的挑戰。這對剽竊和評估意味着什麼呢?教師如何應對這種變化?我們如何培養數字素養和意識來跟上時代的步伐?我們是否應該接受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我們教育的一部分?我們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為高等教育領域帶來的機遇,從而更好地應對挑戰?一些人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中沒有立足之地,因為監管和管理是不可能的。但我認為,我們不能簡單地試圖禁止人工智能,這項改變“遊戲規則”的技術将繼續存在。ChatGPT背後的技術很快就會無處不在,包括在基本的日常系統中,比如微軟的Word。試圖反對它,最終将是徒勞的,這不符合大學的宗旨和特點。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環境中,學生和教職工的清晰認知是關鍵。倫敦大學學院利用這一領域的專業知識,成立了一個人工智能專家組,負責制定政策和開展活動,以應對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挑戰和機遇。我們鼓勵教職工嘗試用一種人工智能工具來編寫考試試題和教學評估,對學生在學術誠信、如何合法地在學習及今後工作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以及什麼行為構成作弊等方面的指導明确而全面。
人工智能作為一種幫助技能開發和研究的工具,可以積極地應用于教育。我們鼓勵學生們使用像ChatGPT這樣有趣的工具,看看如何提高他們的學習水平,同時了解這些工具的局限性。我們提供實習機會,與學生一起試驗、制定政策和共同創造教育方法,這是對我們教育的一個很好補充。對我們所有人來說,人工智能素養将是一項至關重要的生活和專業技能,對我們的學生來說,無論他們從事什麼職業,都是如此。未來所有領域的行動都将圍繞人機界面展開。認識到這一點,英國羅素大學集團(倫敦大學學院是其成員)制定了五項原則,以培養我們的教職工和學生成為日益人工智能化世界的領導者:一是大學将支持學生和教職工了解人工智能;二是教職工應具備支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效、适當地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能力;三是大學将調整教學和評估内容,将其納入生成人工智能的道德使用;四是大學将确保其學術嚴謹性和誠信不受影響;五是随着技術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發展,大學間将合作分享最佳實踐經驗。
作為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研究的全球領導者,倫敦大學學院在這一領域的教學獲益良多。例如,倫敦大學學院與“谷歌深度思維”(Google DeepMind)有着非常密切的關系,後者是開發預測人工智能系統(如AlphaFold,主要用于解決生物學和醫學上的一些疑難問題)的先驅公司。我們與該公司的合作已經帶來了一些技術成效,這些技術将對人類的健康和福祉産生深遠的影響。比如,機器學習技術,它可以分析掃描圖像,以識别眼病的早期迹象,與領先的人類專家一樣準确,但速度要快得多。“谷歌深度思維”還與倫敦大學學院合作,提供碩士學位獎學金,以确保強大的專業人才儲備,這樣就可以繼續以明智和道德的方式開發這項技術。“谷歌深度思維”是由倫敦大學學院的畢業生在我校工作時創建的。另一家從倫敦大學學院出來的公司是Synthesia,由倫敦大學學院的一位計算機科學家創立,最近成為了“獨角獸”,它的市場估值已經達到了10億美元。該公司的技術允許用戶隻需輸入文本就可以創建人工智能生成的視頻。這就創造出了與真實視頻難以區分的畫面和語音,并意味着公益組織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制作專業流暢的視頻。最近,它被用于一項全球推廣,用人工智能制作了貝克漢姆用九種語言說話的視頻,以提高人們對瘧疾的認識。我們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和政策優勢,使我們能夠站在逐步适應而非禁止的立場,及時獲得新資源支持、教學和評估指導,以及道德和監管的反饋。
對于倫敦大學學院來說,這是一項重要的合作力量。教育領域的人工智能是一個全球性的機遇,我們必須與在世界各地的學術同事一起開發這些工具,才能對道德使用、法規、機構和自主權等一些基本問題做出最有效回應。在北京這樣一個彙聚了衆多教育領域思想的地方,提出這一觀點顯得尤為恰當。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北京共識-人工智能與教育》,圍繞數字化轉型開展國際對話,這非常有必要,有助于我們重新定義教育的未來,它還提醒人們關注人工智能正在成為促進共同利益的一種潛在力量,可以用來支持可持續發展、提高人類能力、實現教學現代化。
這是一個全球性的機會,我們需要在全球高等教育領域共同努力。通過研讨,引導我們利用人工智能提供豐富的教學和學習體驗,關注“如何做”和“做什麼”,更有效地培養用于現實世界的技能,并在各機構之間提供更公平的參與模式。
來源:中國高等教育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