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張軍:智慧教育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

發布者:徐洪菊發布時間:2023-08-15浏覽次數:20

智慧教育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

731日在世界大學校長論壇上的報告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當前,随着大數據、大模型的不斷發展演進,人工智能成為影響高等教育發展的最大因素。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信息社會,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推進了教育形态的發展變化。在向智慧社會邁進過程中,教育發展将由“規模擴展”轉向“以人為本、自主創新”。究其根本,在于授業解惑的教育模式、工業标準化教育觀念已無法完全适應當下由于人工智能、AI和元宇宙對教育帶來的新變化。教育正從工業化向智能化轉變、從标準式向創新式發展,這一轉型将打造出一個内容精準、自主個性、群智協同、學創合一的智慧教育生态。教育生産力的變革促進了教育生産關系的重塑,傳統以人(教師和學生)、機(信息技術媒介)、物(知識)構成學習空間的教育生産關系轉向以人為中心,機(教育大模型)、物(新知識)、穹(元宇宙學習空間)協同發展的新的教育生産關系,實現智慧時代教育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再平衡。

智慧教育的核心特征是“人本性、成長性、持續性”,即以人為本、知識衍新、創新湧現。一是以人為本,其核心是學生有價值成長、教師有價值成就,這就要求學校從入學、實踐教學、畢業設計、專業教育等各個環節個性化設計學生成長路徑;同時,通過學術賦能、因材施教等方式促進教師的職業發展。二是知識衍新,北京理工大學提出了五維教育,通過時間、空間和知識維度的貫通融合,打造無處不在、高質即時、融感聯動的教育空間,實現知識的智能驅動、成長衍新。三是創新湧現,将教育大模型(如,ChatGPT等)運用于教育教學中,利用其知識快速獲取、啟發互動、本質探索和衍新創造的特點,幫助學生提升主動發現問題的能力、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

智慧教育不隻是技術手段的變化,核心是促進了知識與知識、創造與創造之間的新的關系的産生。北京理工大學将智慧教育理念貫穿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中,提出了“寰宇+iSPACE+X)”計劃,體系化重構思政教育、專業設計、教育教學方法等核心要素。

一是堅持以人為本,實施全體系、全鍊條、全流程的培養體系革新。面對新時代人才需要及學生成長特點,從專業學科一體設計、培養方案重構、教材課程優化等方面進行改革,重點打造全數字化課程。着力推動“三譜合一”(知識圖譜、素質圖譜、能力圖譜)下的人才培養,通過将知識圖譜與學生的素質圖譜進行匹配,最終構建出學生的能力圖譜。學校正在形成新的教育範式,把智慧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各領域。

二是推動知識衍新,打造集感知、網絡、計算、服務為一體的智慧教育平台——“延河課堂”。北京理工大學延河課堂是學校智慧教育實踐的重要載體,實現了數據共享、知識互聯、群智協同、教育智學等,推進了知識的衍新創造。以“熵”為例,熵已經從最開始的熱力學概念延伸擴展到信息學、社會學、生物學以及經濟學等領域,實現了知識的增值、遷移和創造,并構建了其特有的知識空間。在智慧教育中,學生們不僅學習某一知識點,而是掌握整個知識空間。

三是加快創新湧現,以教育大模型賦能教育教學改革。北京理工大學構建了以模拟教學場景的學習大模型、以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的知識大模型、以培養創新思維的大模型,不斷推動實現新知識的衍新創造和創新能力的持續湧現。例如,北理工打造了“數字徐特立”,為學生們講授黨史、校史;在第13屆挑戰杯中首創數字參賽者——靈,并打造了元宇宙空間;學校數字仿真團隊在2022年北京冬奧以及第31屆大運會中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未來,智慧教育将朝着綠色教育的方向發展。在智慧教育的技術和理念的基礎上,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标是實現人盡其才、教學相長、和諧共生,即通過智慧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升人才培養效能,最終造就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來源: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