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校長朱永華:面向未來的人才培養體系變革

發布者:徐洪菊發布時間:2023-08-15浏覽次數:28

面向未來的人才培養體系變革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澳門大學校長、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宋永華

7月31日在世界大學校長論壇上的報告

2022“世界高等教育大會”背景下人才培養理念與探索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化發展,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國際競争尤其在科技領域的競争進一步加劇,數字技術蓬勃發展并加速對經濟社會的滲透和影響,全球範圍内對技術、人才、資源的争奪愈發激烈。世界變革及發展正在呈現一系列新的趨勢和特點,值得我們深切關注并積極應對。

2022年第三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高等教育大會”提出“重塑高等教育,實現可持續未來”這一主旨,指出面對日益複雜、充滿挑戰的全球局勢,我們需要邁出大步重塑高等教育,為高等教育的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繪制藍圖。大會對高等教育提出了六項原則以及六個變革方向,其中重要的理念包括全人教育、學科融合、終身學習、跨文化、多樣化、技術賦能等。我認為,當中最重要的關鍵詞就是“跨越界限”,高等教育從自身小邏輯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邏輯,要打破路徑依賴,通過創新去重塑高等教育範式。

一直以來,世界衆多一流大學持之以恒進行各種探索和嘗試,提供了許多豐富的實踐和經驗。而這些一流大學的人才培養理念幾乎都突顯了全人教育和學科融合,并融入到大學的發展願景以及戰略規劃當中。包括哈佛大學的博雅教育、牛津大學的書院制全人跨學科教育,以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複旦大學等等,都非常重視全方位的育人模式以及跨學科發展。

如今,人才和以人才為主體的知識創新成為了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經濟社會創新對人才能力的要求更趨向複合性和多元化。同時,具備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也是對未來人才的核心要求。對于大學來說,人才培養是最核心、最重要的使命,而培養能适應當今經濟社會發展并作出積極貢獻的高水平人才,是國家和地區發展最重要的資本。

大學的人才培養體系從低到高包括本科、碩士和博士三個階段,也是學生從成“人”到成“才”的一個發展過程。這三個階段的人才培養模式、目的、方法等雖然存在差異、各有特色,但學科融合的理念與實踐可以貫穿始終,通過打破學科界限、促進學科融通,有利于促進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的創新與進步。

澳門大學是一所隻有四十多年曆史的年輕大學,擁有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國際化辦學環境。澳門大學工作及教學語言是英文,80%的教師來自世界各地,學科方面文理兼備且形成相互支撐的體系,澳大的辦學規模不大,而學科門類較多,因此,學科融合是澳大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的必由之路。

經過多年的探索,澳門大學不斷創新教育理念和實踐,持續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澳大以全人教育理念作為人才培養基礎層次的支撐;從頂層推行以問題為導向、跨學科合作、協同創新和知識轉化的研究策略,把學科融合的理念貫穿在人才培養體系的全過程中。

面向未來的人才培養體系變革:澳門大學的全人教育

世界許多頂尖的大學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提供最好的本科教育。澳門大學在本科教育階段踐行“全人教育”的理念,建立起包括專業教育、通識教育、社群教育及研習教育的“四位一體”協同育人模式。澳大目前具有亞洲規模最大的住宿式書院系統。通過住宿式書院系統,與學院發揮協同育人優勢,以體驗式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

澳門大學的書院系統建設始于2010年初,當時澳大參考了世界衆多一流大學的實踐經驗,成立了兩所書院進行試點,希望通過建立書院制,更好落實大學全人教育的理念。其後,在澳大規劃和建設橫琴新校園的同時,逐步增加書院數量。至今,澳門大學擁有一共十間住宿式書院,占校園面積近五分之一。

作為全人教育的最初始階段,所有入學澳門大學的一年級本科生被随機分配到各書院中,并盡可能保證各書院學生背景的多元化,從而鼓勵學生與不同專業、文化、語言背景的同學相互學習、合作互助。所有本科學生,同時擁有雙重身份,包括屬于一個主修課的專業學院以及一間書院。

最初澳大書院教育的版本,我們簡稱1.0版,人才培養主要圍繞五個指标,包括:具國際視野的公民、人際關系與團隊合作、領導與服務、文化參與、健康生活培養人才。其後,經過對書院教育實踐的不斷總結、評估和反思,澳大于2020/2021學年,在1.0版本的基礎上,結合國家發展戰略以及澳門特區施政方向,對澳大書院教育實施了改革,推出2.0版。在這次的書院教育改革中,我們首先強調要培養學生成為具有責任心的公民,要重視家國情懷等基本素質的培養;第二,強調書院在學術方面的教育功能,也就是加強書院和學院的協同合作,并創造多學科、多文化的學習生活環境;第三,确立七大勝任力的培養,包括公民責任心、全球競争力、知識整合能力、團隊協作、服務與領導、文化參與和健康生活。

經過持續的改革實踐,澳大書院目前已經基本建立起一套相對完善的教育機制,實現五大“貫通”,分别是:“四位一體”教育模式的貫通;書院與學院之間制度的貫通;書院導師與學院導師人員兼任的貫通;通識及專業課程方面的貫通;學生校園生活與學習的貫通。

書院系統的建立是澳門大學發展曆史上濃厚的一筆,為澳大的人才培養明确了方向并提供了有效的模式,更是逐漸發展成為澳大人才培養的特色和亮點。通過住宿式書院這一整合式教育平台,與學院發揮協同育人優勢,以體驗式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并推動全人教育與學科融合在本科階段實現充分結合。

面向未來的人才培養體系變革:澳門大學的學科融合

正如我前面所言,學科融合是澳大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的必由之路。為了促進研究生教育階段的學科交叉融合,澳門大學提出P.I.C.K.”研究策略,字母分别代表“以問題為導向”“跨學科合作”“協同創新”“知識轉移”,以此來貫徹學科融合、協同創新的理念。

首先,碩士是以本科為基礎,讓學生進入成為“才”的階段,應為他們提供更多參與跨學科學習和研究的機會,通過跨學科合作,促進知識交叉融合及互補,針對複雜的前沿難題作出整合性的探索和研究。澳門大學在碩士教育中踐行“學科融合”的理念,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創建及優化學科前沿課程和交叉課程,培養适應社會需求的跨學科、跨領域人才。

其次,博士則已經進入了高等教育的最高階段,學生将會以某一具體研究問題為導向,運用研究方法和能力,利用跨學科知識和方法,在研究過程中追求創新,緻力為社會創造新的知識和科研成果。澳門大學在博士教育中踐行“協同創新”的理念,以開放、合作、資源共享的創新模式,發揮各自能力的優勢、整合互補,提升科研成果的質量和影響力。澳門大學近年通過參與共建聯合科研平台,開展博士生聯合培養,為博士生提供更多參與研究實踐的機會。

澳門大學在2019年成立協同創新研究院,作為促進學科融合和協同創新的主要平台,其中建立人工智能、數據科學和認知與腦科學三個跨學科交叉研究平台,鼓勵科技和人文社科領域之間的協同發展,緻力培養跨學科人才。近年開設兩個交叉學科碩士課程,是澳大學科融合推動人才培養的初步探索。

一是數據科學理學碩士學位課程。該課程由數據科學研究中心開設,科目方面主要基礎課程和精專課程兩個部份。其中基礎課程主要由科技學院負責教授;精專課程則包括由多個學院提供的八門課程,例如工商管理學院負責教授“營銷分析”“金融科技”,法學院負責教授“數據策略與合規”,社會科學學院負責教授“智慧政務”等。

其二是認知神經科學理學碩士學位課程,由認知與腦科學研究中心開設。該課程分為四個部份:必修學科、兩組選修學科及項目報告。必修學科主要為學生奠定認知神經科學的基礎知識;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在第一組選修科目中選修兩門學科;第二組選修學科則凸顯跨學科特色,包括教育學、心理學、語言學、人工智能、跨文化成瘾心理學等。其中行為成瘾及其心理學是與澳門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長期研究課題。

 總體而言,高等教育理念需要按時代需求和發展趨勢不斷進行更新和改革,并把這些教育理念轉化為具體制度和教育模式,實踐到大學的人才培養體系中去。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全球大學應進一步加強合作與溝通,共同培養未來世界發展所需的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的國際化人才,攜手為全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來源: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