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下的大學合作與交流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
7月31日在世界大學校長論壇上的報告
大家好!
我是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西湖大學成立于2018年,是新中國曆史上第一所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新型”體現在理念創新,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中肩負使命的大學。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會是西湖大學的舉辦方和捐贈基金的籌資主體。西湖大學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自籌建起,我們就把為世界培養基礎科研和前沿技術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作為學校使命,把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未來引領者作為學校目标。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由習近平主席首先提出,強調的是國家間和民衆間的和平合作、互學互鑒與互利共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為了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在這個宏大的視野下,大學的合作與交流成為踐行與豐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推動力。大學之間的合作與交流超越了國界和文化,通過互學互鑒,培育了文化的多樣性,加深了全球的相互理解,推動了研究與創新,增強了共同應對全球挑戰的能力。
在過去的三年裡,新冠病毒肺炎帶來的全球性危機給我們的生活和社會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但我們從未停止過加強大學間交流和互動的努力。随着如今新機遇的到來,我們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加強合作,我們需要利用自己獨特的優勢來應對我們共同面對的挑戰。我自豪地看到在西湖大學有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科研人員、授課老師、學生和管理服務人員聚集在一起分享他們的見解。到今天為止,已有來自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的200餘位領域内一流科研人員加入到我們的師資團隊,其中95%都是來自于世界頂尖的大學,研究人員可以通過獲取多樣化的數據資源、研究方法和實驗設施來共同解決複雜的問題。我們還與42所大學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西湖大學正努力通過建造多元化的國際校園來搭建一座連通中國與世界的學術橋梁。
思想的交流促進了跨學科研究,為創新帶來了獨特力量。盡管西湖大學建立不久,在過去的五年中,我們已經為增強源頭性創新和推動前沿技術發展做出了西湖貢獻。比如,西湖大學理學院何睿華課題組發現了世界首例具有本征相幹性的光陰極量子材料,其性能遠超傳統的光陰極材料,且無法由現有理論所解釋,為光陰極研發、應用與基礎理論發展打開了新的天地。
三個星期前,在杭州我們迎來了126位參加為期兩周的西湖大學暑期項目的學生,其中有31名同學來自于美國的不同學校,他們和中國學生同吃同住同運動,一起上課一起科研。我們也邀請了21位來自中國、美國、英國的知名大學教授來到杭州,在西湖大學為學生們上課,指導科研訓練。學生們通過接觸不同的教育體系、教學方法和研究方法,拓寬了思維視野。這種交流促進了學生的創造力、創新能力和探索性思維的培養,為他們共同應對全球挑戰打下了基礎。
7月30日,西湖大學也迎來了第二屆本科生,共93名,其中包括我們的第一批國際本科生,他們來自于美國。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将看到更多來自不同文化和國家的學生在同一個校園内一起專注、一起探索、一起打造多元化的西湖大學。我們希望經過幾年的培養,學生們将有能力獨立思考,擁抱全球化思維,有能力與擁有不同成長背景的人親密合作。
各位來賓,全體同仁,大學在塑造一個更包容、可持續和繁榮的世界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在我們向前邁進的過程中,讓我們履行加強合作與交流的承諾,擁抱這個世界的多樣性,一起努力,為人類前沿探索增添星火之光,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綿薄之力,為全人類打造一個和諧而相互聯通的世界。
來源:中國高等教育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