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時代的大學責任——香港理工大學的探索與實踐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滕錦光
7月31日在世界大學校長論壇上的報告
大家好!今天我想分享幾點想法。首先,香港理工大學定位跟其他學校稍有不同,我們的校訓是“開物成務,勵學利民”,就是希望造福社會。我們的目标是建設世界一流的創新型研究型大學,把工程和技術學科做強做大,把特色學科做成世界領先。我們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創新的引領者,讓科研為社會創新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不斷創新我校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管理體制機制。創新永遠在路上。設計、時裝與紡織、酒店與旅遊管理這三個學科是我校特色學科。此外,還有康複治療、物理治療、眼視光學、地球空間技術、建築能源環境等學科,這些學科是香港8所公立大學獨有,且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我們正經曆很多變化和發展,例如,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氣候變化、社會不平等等。其中,我認為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最大,不隻對教育方式有所影響。很多時候,因為大學學科和招生規模的變化難以滿足社會需求,造成畢業生質量和用工需求不能匹配,而且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在服務學習這方面,香港理工大學在國際上較為領先。2012年,服務學習這門必修課在我校正式開設,目标在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幫助他們提高對社會的認知。服務學習是指學生利用其專業知識服務社會,在這個過程中又提升了自己對專業的認識。比如,我校眼視光學的學生到農村給村民做白内障檢查,就是服務學習。或者,我校工科學生赴非洲盧旺達幫村民架設太陽能闆,為其提供居住用電。服務學習各式各樣,獲得了多種國際獎勵和認可。以前,我校50%的學生有機會去外地學習,從今年起每位新生都有機會去外地學習,其中50%的學生參加的是服務學習項目。我們每年有4000多名本科生,其中2000多名學生去外地做一年服務學習,1000多名去内地,1000多名去東南亞國家,個别學生會去非洲。
在課程方面,我校去年就普及了人工智能教育,每一名本科生入學時必修《人工智能與數據分析》,可以根據個人興趣調整學分,副修是18學分,而副主修是36學分,已經超過了一門碩士課程一年的分量。我校有26個這樣的專業,培養着大量既有本專業知識、又有人工智能知識的人才。
我校的科研旨在造福社會。例如,我們研發的近視眼鏡能使近視加深的速度減緩60%。到2050年,如果任其發展,将有10億人高度近視,而佩戴這種眼鏡後将減少到1億人。該鏡片在日本豪雅公司已經出售了1700萬片,在中國内地也有銷售,我們隻收取很低的利潤。我校高等研究院不像普林斯頓那樣研究宇宙起源,而是研究人間煙火、衣食住行。研究院每年有200萬美金來自學校資金投入,其中研究中心獲得100萬美金。為了滿足社會需求,我們要吸引校外資金來支持交叉學科的研究。
最後,我們希望進一步推進翻轉學習。正如剛才我的母校悉尼大學的教務長安娜瑪麗·賈戈斯女士提到的,時代快速變化,在培養學生才能的過程中,最重要是自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技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翻轉課堂是特别好的辦法,有研究表明,翻轉課堂在亞洲國家效果最好,因為亞洲國家的大多數教學本身就是以知識傳授型為主。
謝謝大家!
來源:中國高等教育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