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的基本問題是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問題。教育是在一個系統中發展的,與國家的發展具有統一性。我們黨和國家主張把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相統一,強調教育的全面性,這是中國教育的價值取向。與我們黨和國家教育方針不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教育理念具有片面性。當今時代從教育的全面性反思大學的使命,需要構建更具全面性的教育體系。要堅定教育自信,堅守全面性的價值取向,反對簡單的“個體本位論”或“社會本位論”,主張“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相統一”;堅持對教育的邏輯體系做完備的分析,反對止步于“個體的原子化”和“培養公民的通識教育”,主張“人的全面素質(德智體美勞)和人的全面角色(功利性加超越性)相統一”。
關鍵詞: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教育;全面性
一、引言
教育的基本問題是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社會本位論認為教育應通過文化的傳遞、内化、融合和創新,使個體社會化;個體本位論主張教育要發揮人的潛能、發現人的價值;相适應論則認為教育應引導完備人性的構建與發展,推動社會進步。面對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有沖突的情形,不同國家、不同大學有不同的選擇,有的把個體發展放在更高優先級,有的把社會發展放在第一位。我們黨和國家主張把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相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具有決定性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兩個全面”——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也是中國共産黨所主張的教育理念,即強調教育的全面性:教育要把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統一起來,對于不同的情況下的優先級排序要統籌考慮,既要讓個體去适應社會,同時也要充分地發揮個體的創造性。
二、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中國共産黨對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認識經曆了一個發展過程。1957年,毛澤東同志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我們一直強調“德智體”三個方面的全面發展。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要“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并在一年後的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确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表述在2021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予以明确。從20世紀50年代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到90年代增加美育教育,再到21世紀後強調勞動教育,中國共産黨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認識經曆了不斷豐富和深化的發展曆程。
中國共産黨對社會的全面進步的認識也有一個發展的過程,逐步形成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強調“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改革開放後,提出“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其它一切任務都要服從這個中心”;1981年,從“六五計劃”開始我國的經濟計劃中增加了社會發展的内容;1982年,黨的十二大強調物質文明(經濟)和精神文明(文化)“兩手抓”;1997年,黨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基本綱領;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形成了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态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對于社會的全面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還形成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标;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部署;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讨班開班式上明确提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2017年,黨的十九大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寫入《中國共産黨章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已經完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調整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也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最新表述。中國共産黨對社會全面進步的認識同樣經過了一個不斷豐富和深化的演變曆程。
教育是在一個系統中發展的,與國家的發展具有統一性。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關鍵在于“全面性”,這也就是中國教育的價值取向。
三、通專教育的邏輯及其片面性
與我們黨和國家教育方針不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教育理念具有片面性。1945年,哈佛委員會出版《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英文版),書中把教育分為兩個向度,一個是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另一個是專業教育(Specialized Education)。通識教育就是讓一個人适應社會,旨在培養學生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和公民;專業教育是讓一個人有不同于他人的特長,能夠參與社會分工,旨在培養學生将來從事某種職業所需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通專教育”的理念更多強調人在社會中的責任,即個體的發展要和社會的發展相适應。
從西方邏輯思維的體系來說,“通專教育”的邏輯是相當嚴謹的。邏輯思維的基礎是基于集合對事物進行分類。如果把個體和社會的關系看成是元素和集合的關系,那麼“個體”這個元素可以屬于不同層次的集合,如:{個體}-家庭-所在社會群體-本國公民-地球居民,最大的集合就是全世界所有人的集合“地球居民”,最小的集合就是個體本身所組成的集合{個體}。在邏輯學中,母集叫屬(Genera),子集叫種(Species)。如果把個體所處的集合從最小的集合{個體}到最大的集合“地球居民”排序,那麼教育就有兩個向度,一個向度是讓一個人具有“屬性”,也就是跟更多的人一樣,指向母集的方向,這是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general與“屬”的英文單詞即genera同根);另一個向度是讓一個人具有“種差”(differentia),也就是與同一集合中不同種類的其他人有差别,也就是跟别人不一樣,指向子集的方向,這是專業教育(Specialized Education的specialized與“種”的英文單詞species同根)。從純粹集合分析的角度,這兩個向度是完備的。
然而,與中國傳統教育理念對比,就可以發現通專教育的邏輯有其片面性。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個體還可以進一步細化。比如說在中國的文字當中,“我自己”三個字都代表一個個體,但是對應含義是有區别的。在古文字當中,“自”表示沒有别人在場時候的“我”,這個“我”是跟别人沒關系的“獨立的我”;“己”表示跟别人關聯着的“我”,或者說是扮演着社會角色的“我”,是和别人有關系的“社會的我”。我們認為社會的全面性體現在“五位一體”,即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态,一個個體跟社會連接的時候也應該有這五個維度。因此,教育要想做到個體發展的全面性和社會發展的全面性相統一,就要去思考是不是這五個維度的内容都有所涉及。比如生态,過去對生态問題的重視程度不夠,但是在當我們将其作為社會全面發展的一部分去考量的時候,教育中就要考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文化也是如此,我們的教育是不是做到了對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比如我們發現現在大部分人不會主動想起去讀《史記》這樣的經典,文化傳承創新似乎隻是少數專家的責任,可見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當然,通專教育也有其長處,就是特别注重教育跟“政治”和“經濟”這兩方面的關系,一方面讓一個人變成負責任的公民——這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另一方面讓一個人能夠參與社會分工——這是經濟方面的,但這相對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而言還是有局限的,是片面的。
如果再把個體和社會的關系放在集合中考察,所謂最小的集合{個體}可以進一步分成“自”和“己”兩個方面,所謂最大的集合“地球居民”也可以進一步擴充,因為從文化和曆史的視角來看,不僅要考慮當下活着的人,還要考慮曾經活着的人、未來的人,從“居民”的視角看,不僅要考慮人類,還要考慮其他物種。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通專教育的框架具有片面性,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從個體而言,忽略了人自身的全面素質,沒有把人自身的發展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二是從社會而言,着重于政治和經濟兩個維度,側重于活着的社會的人,具有顯著的功利性特征。
四、構建更具全面性的教育體系
對教育全面性的思考使得我們要去反思在今天這個時代背景下,大學的使命應該要有怎麼樣的變化。我們需要構建更具全面性的教育體系。
首先,從“自”的角度看,教育要關注一個獨立的個體在不扮演任何社會角色時必須具備的“質”,即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個體不扮演任何社會角色的時候所具有的特質,就是“素質”。加強素質教育,需要大學創造更好的環境,讓學生自己通過省思内化養成自己的素質。當然,這種省思内化是與社會活動緊密相關的,不是孤立的。個體需要在與社會的互動中不斷考察自己哪些地方需要改進,然後完善自己的素質。
其次,從“己”的角度看,當考慮一個個體在社會中、在與他人互動過程中如何更好扮演社會角色的時候,我們過去比較重視通專教育,即更多地考慮政治、經濟這兩方面的社會角色。但是按照今天社會的全面發展的要求,我們還要考慮受教育者必須扮演的文化的角色、生态的角色以及與彼文明互動的角色。我們把教育的這一部分叫作超越性教育。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主張全面性教育在繼承“通專教育”的基礎上,一方面要加強“素質教育”,促進個體“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強“超越性教育”,包括培養個體的文化共同體意識(民族共同體意識)、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意識、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構建更具全面性的教育體系,我們要堅定教育自信,堅守全面性的價值取向,反對簡單的“個體本位論”或“社會本位論”,主張“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相統一”;堅持對教育的邏輯體系做完備的分析,反對止步于“個體的原子化”和“培養公民的通識教育”,主張“人的全面素質(德智體美勞)和人的全面角色(功利性加超越性)相統一”。
來源:《中國高教研究》202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