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榮幸能有這個機會和大家一起分享上海交通大學(以下簡稱“上海交大”)的國際化戰略以及我對大學合作交流的理解。
中國有句老話“合則強,孤則弱”,意思是大家聯合起來就會強大,彼此孤立就會弱小。對于全球,對于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其實也是一樣的,我們人類面臨着很多共同的挑戰和問題,比如說健康、能源、氣候、環境、水、糧食等等。而這些挑戰都不是一個國家能夠解決的。我記得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名古屋大學野依良治教授在伊斯坦布爾的一個化學大會上講到,所有這些問題都不是任何單一的國家能夠解決。合作交流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更是大學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是開放的中國,上海交大也是開放的交大。從1978年率先組團赴美交流,到确立“綜合性、創新型、國際化”九字辦學方針,無不體現了上海交大對于國際合作交流的重視和期盼。我經常用化學反應來比喻國際合作與交流。我一個很好的朋友Barry Sharpless,已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認為化學的本質就兩件事,一件事是Conection,另一件事是Function,就是鍊接和功能。合作交流也應該既有鍊接,又有功能。今天我們通過這個論壇已經把國内外很多大學鍊接起來,那麼接下來,我認為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合作交流具有以下兩個“功能”:
第一個“功能”就是要共同促進國際化人才培養。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需要一大批胸懷天下并具有國際視野、跨文化交流與合作能力的人才。上海交大目前已經與150多所海外大學建立了合作夥伴關系,并與其中60餘所頂尖高校形成戰略合作夥伴關系,設立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交大密西根學院、巴黎卓越工程師學院等多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成為中國大學開展國際化卓越創新人才培養的範例。2021年,學校啟動“交通全球課堂”,引入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的“全球課堂”理念,與海外合作夥伴高校“共建共享”課程,讓中外學生同堂共課。2022年,啟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SDG)國際暑期學校,緻力于搭建圍繞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等全球性問題、聚焦學生國際勝任力培養的國際課程合作平台。2023年,我們設立專項資助,探索在線國際合作學習模式(COIL)。通過在課程中引入課外在線國際合作學習,引導學生關注全球議題、鍛煉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強參與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的意識與技能,提升學生的國際勝任力。
第二個功能就是要共同促進國際産學研用多邊合作。我們倡導在國際交流合作中,除了雙邊合作模式之外,大學聯盟等多邊機制平台也應當發揮更大作用。上海交大積極參與U21、環太平洋大學聯盟(APRU)等活動,在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主持形成了城市景觀生物多樣性工作組,推進相關領域的國際合作。我本人在今年6月當選為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指導委會委員。去年,上海交大在AG真人、上海市政府的指導下承辦了2022長三角國際産學研用合作會議,來自國内外高校、企業、科研院所共130餘位院士、校長、專家學者以“産學研用深度融合、多元合作共創未來”為主題交流研讨。會議重要成果之一是學校成立了德國中心,啟動了中德研究型大學國際合作聯盟。今年下半年,我們還将繼續承辦2023長三角國際産學研用合作會議。
其實合作交流的“功能”還可以有很多,但最核心的就是要有實效,不能隻交流不合作。這次參會的各位校長、老師都是關鍵的“鍊接人”。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能在解決全球性共性問題、增進人類福祉的偉大事業中越走越近,越做越好!
【本文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7月31日在世界大學校長論壇上的報告】
來源:中國高等教育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