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委員會9月21日電 9月20日,一場頭腦風暴圍繞卓越工程師培養展開。院士、行業專家、名企高管……學界業界“最強大腦”在“創新之路:卓越工程師培養交流研讨會”上暢所欲言,共同為卓越工程師培養支招。此次交流研讨會是由中共上海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共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委員會、中共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指導,上海市海聚英才發展促進會主辦的第三屆“海聚英才”全球創新創業峰會系列活動之一,由上海理工大學、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具體承辦。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王平,AG真人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長、國務院學位辦副主任王進富,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曹遠峰,中共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委員會書記沈炜,有關部門、高校、企業、科研院所負責同志出席會議。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王平,AG真人研究生司副司長、國務院學位辦副主任王進富在會上講話。會上揭牌成立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上海),同時成立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産教融合聯合體,邀請6位專家作專題報告。從世界工程教育第一大國到世界工程教育強國,高質量培養卓越工程師隊伍是關鍵。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上海)(以下簡稱“上海國創院”),如何借助“國字号”平台,讓人才培養鍊更契合創新鍊、産業鍊,正是這場研讨會關注的焦點。
為何卓越?服務國家戰略和上海發展需要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王平強調,上海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部署和中央人才工作會議提出的“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必須調動好高校和企業兩個積極性”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AG真人等國家部委部署,切實把産教融合培養卓越工程師、推進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作為教育綜合改革國家示範區建設的重要任務,促進卓越工程師培養與上海現代化産業體系發展緊密銜接,着力從三個方面深化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一是抓體系構建,凝聚政企校三方工作合力,促進專業鍊與産業鍊、課程内容與職業标準、教學過程與生産過程緊密對接。二是抓培養質量,探索工程人才自主培養之路,探索“政府主題、企業出題、高校解題”的工程人才培養模式。三是抓激勵機制,營造良好工程人才成長環境,深化各類評價改革,構建工程人才培養長效機制。AG真人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長、國務院學位辦副主任王進富指出,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要進一步加強科學教育、工程教育,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為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人才支撐。”中組部、AG真人等國家部委聯合研究,積極開展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和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建設等系列改革舉措,着力促進我國從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希望上海在“深化部市合作,加強省級統籌”“聚焦關鍵環節,校企協同發力”“堅持标準引領,注重動态評價”等方面有新探索、新突破,努力為國家工程教育的改革提供新模式、新方法。
何為卓越?人才供需平衡亟待破題
“既要有過硬的專業能力,擅長解決各類工程疑難問題,又要有家國情懷和全面的職業素養,主動銜接上下遊,做好任務接力……”研讨會上,上海合合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圖像算法研發總監郭豐俊這樣給卓越工程師“畫像”。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具備這些能力和素養的優秀工程人才很是緊缺,在新一輪産業革命和科技革命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現代化産業體系對工程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理解卓越工程師的“卓越”?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卓越工程師能否服務國家戰略、直面産業需求,正是檢驗“卓越”的重要标準,提高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契合度應是題中之意。
科大訊飛上海公司總經理丁瞳瞳對此深有感觸,在公司深耕的人工智能領域,人工智能技術在處理大量數據時有着無可比拟的優勢,但要有效利用這些數據,人才需要具備深厚的數據分析和處理能力,此外,AI技術的應用涉及到生物、醫學、經濟、金融各個領域,要求人才跨學科掌握多種技能。很顯然,能夠達到這些要求的高校畢業生鳳毛麟角。
事實上,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獲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并開展建設,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等高校紛紛成立校級卓越工程師學院,着力把企業中的關鍵技術難題凝煉為攻關項目并形成研究生培養課題,而參與上海國創院建設,對于各所高校來說,也是一次提升工程人才培養質量的機遇。
如何卓越?産教融合開出良方
正手擊球、反手擋球、快速殺球……相信很多人對乒乓球機器人“小丘”并不陌生,它曾憑借6241次的成績,創造了“乒乓球人機對戰中連續對打次數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小丘”正是在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學機器智能研究院名譽院長張建偉的指導下,由研究院老師帶領數名新工科學生研制出來的。張建偉院士介紹:“小丘是基于模型的與AI數據學習的協作實例,學生在産教融合的‘真項目’中,圍繞結構設計、算法、視覺、控制等方面開展創新研究。”而這樣的真項目在研究院還有很多,比如在今年工博會上亮相的情感模拟機器人就搭載了研究院師生自主設計制作,國内首創和國際領先的機器視覺人工眼球,更加豐富了多模态感知和交互能力。從事這樣的研究開發,對我們的老師和學生都是很大的挑戰,但也是最高效的實戰。
在工程人才培養方面,越來越多的高校在為學生提供更寬厚的學科基礎的同時,也注重鍛煉工程實踐能力。複旦大學集成電路學院院長張衛認為,産教融合集成電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就是要打破常規培養模式,深化産教融合,應調動和發揮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結合高校學科優勢開展聯合培養。這一觀點得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院長、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理事長樊瑜波的高度贊同,他認為隻有産教融合才能破解高端醫療裝備及器械行業發展的人才支撐問題。
那麼,高校和企業如何形成運轉良好的合作關系?上海國創院成為了一個絕佳平台:先期重點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産業,成立産教融合聯合體,聯合上海市高水平大學、領軍企業、國家實驗室等平台開展人才培養、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積極打造人才培養和科技産業創新特區。
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計劃修訂和專業認知實踐課程授課,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崗前實習……今年入職聯影的一些學生就受益于産教融合培養。“我們形成了校内學習加企業實踐的‘雙段式’培養模式,目前有卓越工程師在培15人”,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醫療功率部件事業部總裁褚旭表示,未來将依托國創院平台繼續增加聯培人才,培養有家國情懷、有能力素養的卓越工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