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中,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重要講話中反複強調教師的重要性,指出教師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要“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等等,不僅全面诠釋了教師的基本素養,也深刻揭示了教師的職業精神境界——教育家。
教育家和教育者不同。教育者是行業身份,這是合格的教育者,比教育者更高的是善教者,這是優秀的教育者,比善教者更高的是教育家,不僅對教育行業本質規律有更深刻的認識,有更高的職業操守,有更自覺的精神追求,還躬身笃行于教育實踐,積累深厚的教育教學經驗,以其人格魅力成為“教之大者”(大先生)。在曆史上,教育家代不乏人,古代有孔子、孟子等,現代有蔡元培、陶行知等,成為教育行業公認的楷模。雖然不是每個教育者都成為教育家,但秉持教育家精神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這也是中國文化強調“見賢思齊”“取法乎上”的體現。
教育家精神的實質是什麼?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優秀教師代表的信中有重要論述,“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笃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态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囊括了教育家精神的主要方面,即師德、師業、師行等,其中師德最為重要,居于核心引領地位。古人有“三不朽”之說,最高的層次即為“立德”。韓愈《師說》提到教師的三大責任,即“傳道”“授業”“解惑”,也是以德為先。教育家就是立德樹人、薪火相傳的典範,是踐行中華教育精神、中華育人精神的表率。一所學校的人才輩出,一個時代的文化繁榮,一個文明的生生不息,都離不開這種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不隻是認識層面的,更是行動層面的。從文字學上說,德即行。在甲骨文中,大道直行即為德。在金文中,“直”加了一點(也作橫),後“直”下又加了“心”,強調了直行的目标性和行動的自覺性。許慎《說文解字》解釋德為升,段玉裁注升為登。無論是行,還是升、登,都說明德在于付諸行動,一心直行。古人常說“德行”就是這個意思。而且中國傳統文化向來強調内外兼修,如《周易》所雲“君子進德修業”,内進其德,外修其業,德和業是統一的,精神和行動是統一的。
教育家精神就是大道直行的中華文化精神,是一種“精神躍升”。教育家精神的實質就是以德為先、德行一體。習近平總書記對師德的強調,不僅意味着把師德放到首位,這是一般意義上的師德,更意味着把師德貫穿始終,“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這是文化意義上的師德,人文化成、化民成俗。德的引領作用就在于德高揚了一種教育家的主體精神。要實現高質量的教育,德既是思想的立足點,也是目标的着眼點,更是行動的落腳點,德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在新時代,教育者應大力踐行教育家精神,以“精神躍升”的風采英姿,行穩緻遠,止于至善,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來源:北京大學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