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新聞網11月30日電 11月29日,大學校長論壇在武漢大學老圖書館舉行。論壇主題為“大學的使命與擔當”,來自國内外27所高校及相關單位的140餘位代表參會。武漢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平文緻歡迎辭,論壇由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宋保亮主持。湖北省科技廳副廳長吳駿,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勝,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陳傳夫等出席活動。
論壇邀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窦賢康以及阿伯丁大學、布裡斯托爾大學、鄧迪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10所國内外知名高校校長作報告,一同展望未來,探讨新時代大學的使命與擔當,旨在加深交流與合作,共同引領未來世界發展。
張平文對各位來賓長期以來對武漢大學關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他指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蓬勃興起、科教發展模式加速演進的數字時代,大學更應承擔起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服務社會的時代使命,為推動高等教育在全球範圍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變革之下,大學應該順應潮流,緻力于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全力支撐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持續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引領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新發展,履行自己的使命與擔當。
在報告環節,窦賢康及國内外10所高校的校領導分别做了精彩的主旨演講。
窦賢康回顧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本情況和資助成效,探讨了部分阻礙原始創新的瓶頸問題。他介紹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培養創新精神、破除學術浮躁、支持青年團隊、推動開放合作、淨化評審環境的重點改革舉措,并指出要将有限的科技資源投入給最具創新活力的一線科學家。
英國布裡斯托爾大學副校長艾格尼絲·納林(Agnes Nairn)結合布裡斯托爾大學的辦學經驗,提出隻有通過與世界各地具有不同理念、背景和文化認同的大學合作,才有希望應對當今世界的一些重大挑戰。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認為,當前正在經曆的技術革命是一場徹底的全方位的對人類社會曆程的變革。面對這場巨變,大學要主動迎接挑戰,在舊有體系中進行交叉融合創新,開辟新賽道、構建新體系。他強調,國家與民族之間也要交叉融合,在大力推進科學技術進步造福人類的同時,不要忘記文明永遠是主導人類社會進步最基本、最主要的精神。
中南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成指出,我國高等教育目前面臨學生規模巨大,辦學資源不足,理論研究滞慢,技術發展太快等問題和挑戰。他認為,要不斷培養具備前沿探索能力、堅實理論基礎、寬廣知識結構、學習和創新能力的人才。
南昌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晔光介紹了南昌大學以建設“江西底色、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為奮鬥目标,将“人才強校、特色創新、産教融合”作為戰略選擇,構建“雙創”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探索科技自主特色創新戰略,營造特色一流人才自主培育環境的經驗做法。
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傑才結合哈爾濱工業大學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世界重要創新高地的系列做法,強調傑出人才培養是一流高校重要的曆史使命,要準确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堅定走好傑出人才自主培養之路。
英國鄧迪大學校長、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會士、英國皇家生物學會會士伊恩·格裡斯佩(Iain Gillespie)提出,解決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需要全球合作,全球各機構、行業和政策制定者必須攜手應對共同挑戰。他認為,良好的夥伴關系能夠彙聚專業的知識和能力,合作也要在有真正的共識和公平的關系下開展,以産生有意義的影響。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副校長王俊認為,教育是我們構建未來的基礎。在當今互聯互通的世界中,教育哲學必須超越學術學習,要擁抱一個包容、跨學科和全球導向的教育哲學。他強調,教育的終極目标不僅是為學生未來參加工作做好準備,更要讓學生們為所有人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阿伯丁大學副校長艾倫·斯佩特(Alan Speight)介紹了阿伯丁大學“包容、跨學科、可持續、國際化”的願景和應對全球重大挑戰作出的努力。他指出,21世紀高等教育機構仍需要在培育思想和理解力、擴展和分享知識、公共話語和政策制定等方面承擔自己的使命與擔當。
澳門大學副校長許敬文從人才培養體系、學科融合、産學研實踐、國際合作、社會服務等方面介紹了澳門大學以立足澳門、共建灣區、融入國家、走向世界為發展定位,通過以學生為本的優質教育、有國際影響力的重點研究以及高水平的社會服務,矢志成為一所國際公認的卓越大學的實踐做法。
亞利桑那大學副校長王永剛分享了一系列案例。他強調,為了應對全球性挑戰,各高校間要積極開展全球性的學術研究合作。
國内外有關高校領導、合作單位代表、媒體代表、部分離退休老同志以及職能部門負責人等參加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