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大學新聞網12月12日電 12月11日上午,上海合作交流理論與實踐研讨活動在複旦大學舉行,研讨主題是“中國式現代化與區域協調發展”。
會上,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辦黨組書記、主任潘曉崗和複旦常務副校長許征共同為上海(複旦大學)合作發展研究中心揭牌。上海(複旦大學)合作發展智庫聯盟成立,上海(複旦大學)合作發展研究中心等10家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單位成為智庫聯盟首批成員。
上海(複旦大學)合作發展研究中心,前身為成立于2018年的上海(複旦大學)扶貧研究中心,緻力于減貧扶貧重大理論及政策研究。2022年,根據鄉村振興階段的任務需要,中心更名為合作發展研究中心,聚焦區域協調發展與促進共同富裕,承擔市合作交流專家委員會的日常工作。上海(複旦大學)合作發展智庫聯盟在研究中心基礎上成立,将為上海市合作交流工作提供更強大的理論支撐。
潘曉崗緻辭時分享了三點體會。第一、中國式現代化為區域協調發展注入新的時代内涵,必須完整、準确、全面地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增強合作交流工作的協調性、聯動性、整體性。第二、深化合作交流是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上海将繼續推動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發展格局。第三、要更自覺地将合作交流工作放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謀劃,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共同富裕、服務上海高質量發展。
許征緻辭表示,對口支援與合作交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複旦始終堅持高質量推進定點幫扶和對口支援工作,希望與市政府合作交流辦在幫扶工作實踐中實現資源共享、平台共建、優勢互補,共同助力鄉村振興偉大事業。期待研究中心和智庫聯盟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深入對口幫扶一線,不斷形成高質量學術成果、提出更多管用好用的決策建議,在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中作出積極貢獻。
上海财經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院長張學良作為智庫聯盟代表發言。智庫聯盟是一個彙聚來自上海和全國其他地區高校、企業與機構的重要平台。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需要區域合作交流在理論上與實踐中作出更多的創新探索。智庫聯盟中的高校、研究機構成員将開展深入研究理論、總結寶貴經驗,企業成員為高校、科研機構的理論研究提供良好的落地場景。相信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指導、複旦大學牽頭下,聯盟成員共同努力,一定會為中國式區域合作與區域協調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在研讨活動中,專家學者以“中國式現代化與區域協調發展”為主題,聚焦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區域合作、革命老區對口合作以及共同富裕等内容,建言獻策。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專家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農村經濟與地區業務部副主任王豔華認為,共同富裕的核心是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應從因地制宜擴大幫扶力度、提高幫扶供給和幫扶需求的匹配性、推動市場化長效機制的建立、注重培育幫扶地區發展的内生動力四個方向提高幫扶效果。上海市對口幫扶工作将從産業就業、民生改善和合作交流三個具體方向,強化雙向項目謀劃、強化人才培育、建立合作共赢機制。
中國科學院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雯認為,長三角區域要加快完善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從而打破地區分割和行政壁壘,為一體化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時需要加大制度和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在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實現更大突破,加強各項改革舉措的系統集成和協同配合,推動一體化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拓展。此外,可以借鑒經濟地理學的向心力和離心力構建新的合作解釋框架,關注合作方的成本收益和多主體利益平衡。
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表示,上海與革命老區對口合作,是我國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政策體系的一個具體落實措施,是擴大内需政策落地、緩解就業壓力、推動經濟發展内生動力增強的重要途徑。他建議下一步要根據分類施策、因地制宜和循序漸進原則,重點從紅色文化保護與傳承、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産業對接、生态保護、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建設等方面開展對口合作,從政策協調、合作發展基金、幹部人才交流和對口合作機制等方面入手,進一步加強上海對口合作革命老區的工作保障機制。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沈開豔強調了依托“雙向賦能”實現共同富裕的新思路。她認為,上海的國内合作交流工作思路需要由過去的“單向對口幫扶”向“全方位雙向賦能”轉變,實現共同富裕,未來,要以中國式現代化的内涵要求為指引,以“有什麼”和“要什麼”為基本原則,重點在産業創新與人才合作、高水平協同開放、消費協作、文旅交往、智力幫扶與社會合作、經驗學習互鑒六個方面開展路徑探索。
會議由複旦大學、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主辦,上海(複旦大學)合作發展研究中心、複旦發展研究院、複旦大學校外合作處承辦。